《阿Q》和《堂吉诃德》:存在需要和悲剧只能接受

作者:王闷闷

1各自不同的背景

阿Q和堂吉诃德看似都是荒诞可笑的代表,有着巧合之处,但终究分道扬镳各自不同。在必然中走入他们的归宿,首先了解他们各自创作的不同的环境。

塞万提斯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多少影射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年轻的时候也像堂吉诃德一样热烈的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他满腔热血,参军报国励志要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实却是多次负伤,穷困潦倒生活窘迫。在创作中他也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比如宗教排异、人与人利益纠葛、贵族与贫民之间的冲突。人们无法认清现实依然憧憬着昔日神威,追崇骑士小说,所以塞万提斯要对这不良的风气进行猛烈的抨击。他要消灭骑士小说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新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他要借堂吉诃德来讽刺过去的封建骑士制度。


《阿Q》和《堂吉诃德》:存在需要和悲剧只能接受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所处的时期正是辛亥革命运动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正处于半殖民主义半封建的国家刚刚推翻了帝制,转眼间又被旧势力侵占了。鲁迅先生对这样的一个局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揭其病由,引起疗救的注意。革命的失败,与广大人民还未真正觉醒有着必然的联系。《阿Q正 传》就很好的揭示了这个原由,作者通过阿Q来反映国民的劣根性,国民百姓眼中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资产阶级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且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对广大人民的荼毒,是的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与爱,只想着欺压别人。鲁迅先生对这种麻木不仁、自欺欺人、愚昧无知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阿Q和堂吉诃德的写作背景各不相同,都是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代表性人物。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性格迥异的民族

阿Q和堂吉诃德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性格、语言、行为中都有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堂吉诃德属于西班牙民族,是东欧文化的重要影响者,西班牙有四个民族,各个民族的地域、文化、精神、习俗有所区别,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并且受到了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文明多种文化的影响。西班牙是个沿海国家,依靠海上贸易和海外掠夺铸建的西班牙王朝曾经鼎盛繁荣。但随着王室不断地挥霍,他们的国家很快衰落。西方的资本主义开始渐渐兴起,而西班牙却依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难以自拔。这些历史经历对其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热情开朗、积极乐观、无拘无束、敢于冒险、骁勇好斗。这些特点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也是能够看到的。他们属于一种外向型性格,与西班牙的海洋文明开拓进攻的民族气质高度一致。


《阿Q》和《堂吉诃德》:存在需要和悲剧只能接受


阿Q他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我们本民族的特点,这与我们本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历史、文化,环境有着骨肉相连的关系。[8]我们的民族传承儒家文化,注重仁义伦理道德。封建等级制度统治了人民几千年。外族部落入侵进行统治,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使这种压迫与剥削日益加重。我们的文化讲究的是自谦和内省,是一种内倾性的民族特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滋养了国民的温文尔雅,中庸谨慎、早熟细腻的特点。抑制了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在近代社会中更加的沉重压抑,在这种扭曲的伦理道德中,国人也渐渐的变得自私自利、内心萎靡、隐忍退让。阿Q的形象就来源于此,呈现了扭曲的国民劣根性。他的麻木不仁、刁滑无赖、欺软怕硬、自大自欺都与我们近代的社会环境民族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各具特色的人物

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人物各具特色,也正因为他们的魅力,才让他们流传至今。成为中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荒诞可笑的诠释,都是被人取乐的工具但他们又各具特色不可混淆。

阿Q是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浓厚的农村雇佣人,没有家,没有地,没有房子只能依靠给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他是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在他的身上封建思想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未读过书却遵循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脚大的女人不好”在他的心里遵循着封建等级制度,遇到赵太爷等未庄的高级人物是他只能默默忍受人家的耳光和哭丧棒。但在遇到比他还可怜的人物是,就凶相毕露、奸猾狡诈、耀武扬威。他自己独有的法宝就是精神胜利法 ,来寻求心里平衡。他没有思想不辨是非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做白日梦的时候要把那些欺负他的人全部杀掉,他的心里革命就是占取他人财物,改变自己的地位。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愚昧无知,是非不分,狭隘保守的懦弱者。[9]


《阿Q》和《堂吉诃德》:存在需要和悲剧只能接受


堂吉诃德则是一个因读骑士小说而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的一个疯子,但他又同时正义、智慧、善良。他有西方人典型的外向型性格,他勇敢无畏,敢于冒险。他把书中的骑士精神奉为自己的信仰,并且效仿骑士们只身闯天涯,逞强除恶,帮助妇女和儿童。却不想闹出了一路的笑话,他幻想着可以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可以恢复以往的 “金子时代”可现实却是第一次出游就被人打得不能起身,还是被同乡的人抬回来的。在不牵扯到骑士道的时候他又充满了智慧,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智者。我觉得从他疯狂的行为中,可以看到他不畏惧艰难的勇气,他追求大义的热情,他的正义与善良在我的眼里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我欣赏他的义无反顾、勇敢无畏、大智若愚。这个世界需要疯子,如果是他这样甘愿奉献的人,甘愿为了他人出生入死的英雄。那我们的世界会少了很多的不幸,多了一些温暖的感动。

4积极与消极的对比

阿Q和堂吉诃德给人的印象是不相同的,一个像阳光一样积极乐观,一个像寒冬一样衰败消极。这与其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堂吉诃德作为一个西方的人物富有冒险精神,他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表现出积极的状态。阿Q与其不同,他一无所有却又麻木自私,他被盘剥的一无所有,却依然混沌的活着,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他的世界犹如寒冬荒凉而衰败,表现出消极的状态。


《阿Q》和《堂吉诃德》:存在需要和悲剧只能接受


堂吉诃德是一个有着崇高信仰的一个人,尽管它忽略了现实。他被别人看作是疯子,但有句话叫 “不疯不成魔”他的出发点是高尚的,他要锄强扶弱,帮助妇女和儿童。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为了维护堂娜罗德利盖斯的女儿和小厮托西洛斯来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大决斗,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给我们传达了正能量。

阿Q则不相同,他内心萎缩寒冷缺乏爱与诚。在他的身边只有压迫、剥削、欺压,他在这样的环境里无处生存最后死去,他的内心一片寒冬,他把自己的怒气转嫁到比他更可怜的人身上去。他是个即可怜又可恨的人,他没有理想没有信仰,在这个冰冷的时代他有的只是一颗冰冷的心。

5人文与革命的需求

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为了满足作者的某种表达需求,比如鲁迅先生创造阿Q就是用自己的文笔来唤醒人们,起身来革命,来彻底的推翻封建统治。他要唤醒国民去革除旧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归根结底他是为了满足革命的需求而积攒条件和提供动力。阿Q这个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劣根性,了解了社会的黑暗和残忍。鲁迅先生就是要借这个形象,来告诉我们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怎么去更好的推翻旧制,团结广大人民去反帝反封建。阿Q的出现满足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革命的需求。

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多次借堂吉诃德嘴来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观,比如在桑丘要去就任总督前,堂吉诃德对他的告诫和一些语重心长的叮嘱。如: “桑丘,你不妨夸耀你自己出身贫贱吧,你说你自己世世代代就是庄稼人,不会低了身份,大家瞧你不引为耻,就不会来侮辱你,你宁可夸自己是贫贱的好人不是富贵的坏人。”在塞万提斯看来,贫穷与富贵没有什么差别,他伸张正义,关爱穷人表露出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情怀。关注人的发展而不是利益与享乐。是对当时人们不良行为的引导和指证。

[10]

这两个形象的出现,都是带有各自的使命,或是满足革命的需求或是宣传自己的人文主义观。这是所有作品的共性,带有一定的社会使命,才能增加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6悲剧终结的启发

无论是阿Q和堂吉诃德,他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但情况各自不同,自然对人的启示也是不尽相同了。


《阿Q》和《堂吉诃德》:存在需要和悲剧只能接受


堂吉诃德花甲之年,却狂热的追求骑士道。虽说一路上逗笑不断,但其实笑中带泪,他赤诚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让人在大笑之中沉思良久。在最后的时刻堂吉诃德幡然醒悟,他虽然醒悟了可正如桑丘所说的 “你死了,便再也没有人行侠仗义了。”所有的人都是清醒的,都在趋利避害,没有人糊涂,替别人伸张正义,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吗?人生如戏,难得糊涂。

阿Q死到临头了还是执迷不悟,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他的思想混沌不觉醒不反抗,默默地忍受剥削与欺压,逆来顺受一无所有。他是可怜的又是可恨的,他也欺负弱小、偷鸡摸狗、懦弱无能。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和封建思想的糟粕与冷酷,为我们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