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掘又犟不聽話,以下文章或許能幫你解決。

同事家女兒曉露今年3歲了,性格活潑外向,喜歡結交朋友,在幼兒園也是勤學好問的好孩子,雖然曉露做什麼事都非常有主見,但她也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犟了,而且有時候還一根筋,讓她做什麼都不聽,非要跟你反著來.

這天同事又在向我告訴她家那位又倔又犟的“小魔王”,說罷便一副被氣得七葷八素生無可戀的樣子.

平時每次同事回家都是女兒幫忙開門,這天同事因為忙著跟公司上司通電話,就忘記敲門直接用密碼開門,這時女兒一看媽媽沒等自己開門,情緒立馬就崩了,躺在地上就開始嚎啕大哭,聲音如雷貫耳導致同事根本無法正常跟上司通話,於是氣急敗壞的同事便順手打了女兒一下,誰知女兒哭的更起勁了,等打完電話,同事感覺剛才的做法有點過激,於是便向女兒道歉,還提出再出去讓女兒重新開門,誰知曉露根本就不接受,反而更加變本加厲.

這讓同事的非常惱火,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其實生活中像曉露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脾氣倔,不撞南牆不回頭,不會變通,甚至不讓做的事情非得反著來,即便是捱打也堅決不改,一擰到底.

若這樣的脾氣性格在孩子長大後還改變不了,就會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那孩子究竟為什麼會這樣“犟”呢?.

3歲、10歲、13歲分別是孩子逆反叛逆的三個時期,根據這三個時期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孩子會有不同的逆反表現.

3歲是孩子第一個逆反時期,10歲被稱為“準大人時期”,13歲被稱為“青春反叛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主意識慢慢增強,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個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們渴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束縛,並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這時他們便會通過叛逆反叛的行為來向周邊的人宣示自己已經長大,再也不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了,一旦父母因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時,他們就會因為自己“反抗”成功感到一種快感,從而會增加“叛逆行為”發生的頻率.

當孩子處於這一時期時,相信不少家長都跟我的這位同事一樣,教育力度太輕孩子根本就不聽,一旦太過嚴厲,又害怕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是好.

那針對這樣的孩子就沒有其他好辦法了嗎?當然不是,其實在心理學上有個叫“暗示效應”的方法,針對逆反期的孩子還是非常有效的.

心理學上的“暗示效應”指的是,用非常委婉自然的方式和方法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接收到這個暗示後,便會不自覺的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並作出相應的心理反應形成一定的觀念或信念.

和我們所熟悉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效應)作用原理相差無幾,這樣的心理暗示可以分為積極心理暗示和消極心理暗示兩種.

當時為了驗證“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來到一個學校,並且在效仿那邊拿來一張學生名單,經過一段時間的抽樣調查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小部分的學生名單,並且告訴校長,這些學生的智力超常,有很高的天賦,將來肯定會有大成就.

其實這些學生都是從這個名單中隨機抽取的,有的甚至還是年級排名最靠後的學生,但最後的結果卻出人意料,這些被貼上聰明標籤的學生在最終的期末考試中成績卻實要比其他學生高很多,而且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其實這一實驗主要運用的理論基礎就是賞識教育,也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樣的心理暗示能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無限動力,並不斷朝向人生進步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自我發展.

而消極的暗示則為使用消極負面的情緒和語言評價別人的不足之處.

例如生活中當孩子犯錯後,若家長經常責備“你怎麼這麼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孩子長期被這樣的消極的情緒和語言所包圍,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慢慢的就會認為自己確實什麼都不會,就算面對他們十分有把握的事情也會因為不自信、自我懷疑而產生畏懼退縮的心理.

足以見得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改變有多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運用恰當的方式表揚鼓勵孩子的朝著好的發展方向發展.

1、用感染的方式暗示他人(感染型暗示).

這種方法往往適用於年紀較小,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他們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帶動.

如當面對孩子調皮搗蛋,大吵大鬧,還經常闖禍時,這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平復自己的情緒,畢竟看見自家孩子調皮搗蛋惹是生非,擱誰誰都會上火,而對孩子發火又是最沒效的教育方式.

家長這時可以裝作沒有看見,並且順勢誇獎下“別人家的孩子”,“小明真乖啊,這樣的孩子真討人喜歡!”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停止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媽媽口中所謂的“聽話的孩子”是怎樣的,並受他人的感染也開始表現出聽話的行為,一旦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家長就要鼓勵表揚及時強化.

2、運用權威,期待對方去做(期待型暗示).

我們所熟悉的“望梅止渴”就是運用的期待型暗示,當時曹操抓住了士兵們因口渴而對水源無比期待的心理,於是便說謊自己看到了一片梅林,士兵們一聽梅子,便口中生津,一鼓作氣,最終翻越山丘找到了水源.

想象一下若這時候是一個小兵說自己看到了梅林,大家肯定會懷疑他,所以說對於期待型暗示的發出者要有一定的權威和威信.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威,對孩子提出一定的期望要求,尤其是對於幼年的孩子來說這招非常管用,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不成熟,而且經常會以家長的話視為權威,並會按照權威的指令乖乖就範.

3、利用“前車之鑑”,三思而後行(幻想後果型暗示).

幻想後果型暗示,一般都會借鑑“前車之鑑”讓孩子想象後果的嚴重性.

孩子總是會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好奇,他們喜歡摸摸這,推推那,但是稍有不慎就會摔倒或弄傷自己,但這時家長還不能強制性制止孩子的探索行為,否則就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最安全且又不會破壞孩子積極性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提前預知做這件事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例如孩子非得玩火,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看一些因玩火而被燒傷的圖片或視頻,讓孩子知道火是危險源,不可以靠近,更不能玩火,這樣孩子一旦聯想到後果的嚴重性,自己就不敢靠近嘗試了.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若家長面對孩子的倔強、不聽話總是採取“以犟治犟”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便會因為逆反心理從而更加反其道而行,那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深,更加難以管理.

與其這樣不如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運用“暗示效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帶.

今日互動話題:若你家孩子也出現這樣的現象,你會採取哪種方式來教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