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不要讓孩子“亂”發脾氣?大腦的“枷鎖”

有一位媽媽對我說,她的女兒脾氣很壞,動不動就生氣。

有一次,小女孩因為媽媽煮了她不愛吃的紅蘿蔔而發脾氣,她不僅把手裡的飯碗摔掉,還伸手打了弟弟,導致弟弟從嬰兒椅摔落;被媽媽責備後,小女孩走到窗邊,把腳上的鞋子丟向窗外,砸到了一位路人,後來保安來敲門才知道小女孩闖了禍——一位老太太被砸破了腦袋。最後她帶著女兒上門賠禮道歉……

這位媽媽說孩子發脾氣的壞毛病屢教不改,“怎麼教育也沒用!”

為什麼父母不要讓孩子“亂”發脾氣?大腦的“枷鎖”


生氣是“炸藥罐”,孩子會把自己“炸傷”?

知名科普作家史蒂文·約翰遜說過,“心情不好時,大腦的聯想能力會降低”。簡單地說,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習慣用生氣面對事情,身體的壓力激素會大量持續分泌,影響了孩子大腦前額皮質的發育,導致孩子未來更容易情緒失控。

有一次,阿瓜問我,“為什麼一個人的‘生氣蟲’總會跑出來呀?”

我對他說:“越小的孩子,大腦中的‘監獄長’力量越弱,所以‘生氣蟲’總會跑出來。這好比生病,當一個人身體越差,疾病總會降臨;當一個人常常鍛鍊身體,越鍛鍊,身體越強壯,疾病也會遠離健康的身體。”

“那我要經常讓‘監獄長’鍛鍊嗎?”

“是呢,經常讓他’上班’、’在崗’,他便會越來越盡責的。”

為什麼父母不要讓孩子“亂”發脾氣?大腦的“枷鎖”


大腦的“監獄長”,便是我們成年人經常提及的“理智腦”。大腦的理性機制,其實與鍛鍊肌肉很相似。一個孩子常常鍛鍊身體,他的身體肌肉會越來越發達;一個孩子常常學習,他大腦中的知識會越來越豐富;但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生氣,負責情緒的大腦杏仁核會越來越強大,他的脾氣也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理智腦的葉皮質的成長會停滯。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平時有意識地嘗試平息和處理情緒,頻繁地刺激大腦的葉皮質,孩子大腦的這一部位便會越來越發達,他會變得越來越輕鬆地處理負面情緒。可以說,情緒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生氣也正是如此。

這不正是我們平時說的,“愛笑的孩子總有愉悅的情緒,緊皺眉頭的孩子也總有著糟糕的情緒”嗎?當一個孩子時常快樂,他便會習慣快樂;當一個孩子時常生氣,他便會習慣生氣。


生氣是“炸藥罐”,也會把別人“炸傷”?

心理學作家喬納.萊勒說過,“無法處理情緒就無法決策。”當一個孩子被情緒控制大腦後,會以負面的心態與行為對待他人,也會對他人做出錯誤或不友好的反應。這時,他們大腦的狀態是“失控的”,他們的情緒就像肆虐的海浪,在外在行為上,他們或許對他人暴怒,或者朝別人揮拳頭,或許把怒氣遷移到別人身上,繼而他們身邊的人都會遭殃。

為什麼父母不要讓孩子“亂”發脾氣?大腦的“枷鎖”


記得密蘇里州有一項叫Head Start-Trauma Smart的計劃,兒童心理研究人員非常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會給孩子和孩子身邊的人帶來負面影響,所以他們把那些習慣生氣的或情緒失控的孩子列入“紅色警戒”,並且當孩子表現出生氣等負面情緒時,這些孩子會被收到“冷靜盒”,即情緒治療師會把小朋友帶到一個小區域,幫助他們重新調整好情緒。除了孩子身邊的玩伴或同學,平時頻繁被孩子負面情緒“炸傷”的老師或父母也要接受“情緒安撫”。他們大概知道,生氣是“炸藥罐”,會把所有人炸傷。

很久以前,女兒果果因為爸爸沒讓她吃糖果而變得異常生氣,剛好2歲的她把手上的玩具狠狠地摔在地上,還推倒了茶几上的杯子,導致水淋到了地板上;這時,她的哥哥剛好路過,一不留神便摔倒在地,磕到了手,胳膊上立即腫起一個紫色的包塊,痛得不停掉淚。

爸爸把果果揪到一邊,問:“你剛才做了什麼事?”

“玩具、杯子、哥哥。”她抿著嘴巴說了這幾個詞,明顯她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

為什麼父母不要讓孩子“亂”發脾氣?大腦的“枷鎖”


她的哥哥也很逗,雖然還在抹淚,他卻一邊哽咽著一邊說:“撿起玩具,然後親一下哥哥,就沒事了!”果果“嗯”了一聲,聽話地撿起了地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箱,然後跑到哥哥旁邊,抬起小手幫哥哥抹掉眼淚,最後還嘟起小嘴巴親了一下哥哥的臉蛋,聲音響亮……兩個孩子“哈哈”大笑起來。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要有意識地“提醒”孩子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慢慢地讓他們變得更好。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別讓你家孩子陷入這樣的“厄運”……


關鍵字:生氣情緒、親子互動、育兒方法、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