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文|茉莉在線

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裡,杭州小夥騎單車逆行被抓,接電話後當場崩潰大哭。這則新聞發佈後,被網友們大量轉發評論,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什麼身邊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為工作、為生活焦慮不安的人群?他們常常有很深的挫敗感,總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欠缺意志力,甚至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所處環境使然,自己卻無力改變。

其實,當務之急,突破自我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首要課題。那麼要突破自我,就要從提升認知開始。百度百科裡的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提出“認識你自己”,讓人瞭解自己並改善自己。蔡壘磊的《認知突圍》可以讓我們的主體意識覺醒,最終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認知突圍》這本書的作者蔡壘磊,是寧波思維工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協會“勝寒”“門薩”雙會員,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其個人微信公眾號“請辨”有30多萬訂閱者,對人對事有極其深刻的洞察力,總能用簡單平實的語言戳中你的認知盲點。

《認知突圍》中,作者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顛覆錯誤認知,對人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幾件事情,包括自己、知識、金錢、時間、與他人的關係等,進行了深度剖析,打破許多固有的認知,會將阻礙我們發展的那些錯誤觀念進行解構和重建。

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01 道理都懂,為什麼還是原地踏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近年常常聽到一句話“懂了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聽起來確實讓人感到無比的沮喪,為什麼道理你都懂,卻還是做不到?有人說,自己就是太懶了,執行力太差,自制力不足,導致自己認為對的方向邁不出去。那麼,不管是懶惰也好,還是自制力不足,亦或是執行力太差,總之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不足。

一個在即高考生對媽媽說,我也知道好好學習的重要性,也想為考上清華北大而努力,但就是動力不足。那麼假如現在清華北大的校方向這位在即高考生允諾:如果你在這半年內做完規定的多少道題,看完指定的多少本書,背完給定的多少項知識點,最終百分百能考上清華北大。

那麼,我想這位在即高考生肯定可以行動起來堅持下去。因為他有了一個清晰的可靠的目標。他意識到只要自己努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考上清華北大,這就體現在了認知上。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說沒有知道了道理而不去做的,知道了而不去做,是因為沒有真正的明白。

因此,只要給自己定位一個目標,不論你是去學習一項技能,還是去考一個學位,比如去學寫作、學營銷、學演講、學書法、學舞蹈等等,一旦確定航標,就要揚帆啟航,並且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動力不足,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一、學會分解任務

就是將給自己定位的目標,拆解成不會失敗的微步驟。每天只完成既定的一個小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就感。

二、循序漸進地延長專注時間

用白話說就是“要玩使勁玩,做事就好好做事”。是說保持玩耍時間與專注任務時間的分離,培養起界限感,慢慢將玩樂時間縮減,一點點把每天的微計劃養成習慣。

三、設置獎罰機制

若一段時間很好地完成任務,就獎勵自己一次微旅行,或者為自己買件漂亮的衣服,再或是吃一頓美食也行。若沒有按既定計劃完成任務,就投資按自己所學專業報個學習班,讓自己心疼錢不得不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培養了自己的意志力。

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02 做時間的主人,不要被時間牽著鼻子走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

確定了目標以後,就要勇往直前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循序漸進。這就需要我們去爭取一定的時間去奮鬥在自己的領域裡。那麼如何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邁向成功的最重要的途徑。

魯迅說:“合理安排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這說明我們掌控時間的重要性,“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並不是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時間它就是生命。

有人將自己一生的時間用一張方格子來表示,一個月表示一格,如果我們能活75歲,那也就是900格。每過一個月在小格子裡打一個對勾,這樣我們就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一個直觀可感的印象。如果你今年40歲了,那麼你的人生只剩下450格了。如果你這個月什麼也沒幹或者只是簡單重複,那麼你不僅是在浪費時間,還是在變相自殺,因為你的格子被白白地打了一個對勾。

因此要提升自己的時間價值,只有時間價值高了,才會珍惜自己的時間,也才能在賺取時間的同時賺取生命。

如何提升時間的使用效率,才不至於每天都渾渾噩噩的?

一、我們試著列出每日重點要完成的任務。完成一件就劃掉,這樣你可以看到一天內做了多少事。確定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最有效的方式是,先開始著手去做。“開始做”就是效率最高的解決問題的手段。

二、尋找你的高效時段。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是在清晨,有的人是在夜晚,根據個人情況把每日最燒腦的任務放到這一時段來完成。這樣就可以保證腦力的高效利用。

三、消除障礙,遠離噪聲干擾。工作時把手機關機或設置靜音,儘量選在安靜書房,這樣可以形成儀式感,更有利於習慣的堅持。專注力永遠是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主要法寶。

我們用大塊時間完成重要的任務,還有一些

碎片時間可以合理利用。比如,在地鐵上、公交車上的時間做些碎片化的事。魯迅曾說過:“時間像海綿裡的水,是擠出來的。”那麼很多人說“我沒時間”時,其實並不一定意味著真的沒時間,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時間的彈性非常大。當有更重要的事情出現時,想辦法看有沒有更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被替代。

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03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還得不到預期目標

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

——貝多芬

有些人常常感嘆,我起早貪黑,勤勤勉勉,分明這麼努力,為什麼還看不到希望?那可能是你不明白努力的正確姿勢。有些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無目的性地“瞎忙活”;有些人的努力中只有汗水,沒有智慧;有些人的努力是做給別人看,並非出於認知本能;還有一些人的努力反而是一種懶惰,比如那種重複的,沒有創造性的細枝末節。

那麼,正確的努力姿勢究竟是怎麼樣的?

一,我們要有目的性的去努力。說白了,這個就是關於選擇的問題,就好比你為什麼在這裡做銷售,而不是在那裡修水管?銷售行業顯然比修水管有發展前景。因此,我們要對自己有長遠的規劃,那就是去做能夠產生定向積累效應的事情。有積累才能夠發展起來,成為你一生的事業,這樣也才能享受時間的複利。

二,努力需要強大的內驅力,是一件內生性的事。努力是我們自己的事,跟別人無關。真正努力的人都是悄無聲息的,他們不需要發朋友圈曬工作效率,不需要別人的鼓勵與點贊。因為他們清楚地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義,因而不需要“外求”給予自己動力。當然,外求的努力也能提供動力,但不是內生性,時效短暫,難以持久。

三,沒有效率的努力不算努力。努力,是一件講效率的事。小王說,一下午我工作三個小時,小李只工作了一個半小時。可是,工作一個半小時的小李完成了一份完美的企劃書,而那個工作了三個小時的小王,只起草了一半的企劃方案。所以,看努力只看時長,是不準確的。我們講求

“有效時長”,將你的有效努力用在刀口上,把專注力、執行力、有效率集中起來的同時,還要懂得規劃,分清輕重緩急。

所以不是你覺得自己努力了,就能夠達到目標,還要看你努力的正確方式。

為何總有挫敗感?“認知突圍”進階你的人生

可見,

認知層次決定一個人的格局。如果你厭倦了目前渾渾噩噩的生活,如果你不甘於平庸,不滿於現狀,不妨打開《認知突圍》這本書,其中6大關乎一生的重要命題,33個顛覆認知的現實真相,80條反轉人生的辛辣見解,讓你獲得認知優勢,取得先人一步的競爭力,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我們只要認定自己的方向,找準自己的藍圖,去努力去行動,就一定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