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不和談),會怎麼樣呢?

yirenjing


繼續打下去。

第一;英國人打到北京。

皇帝老兒無非死走逃忘。北京一直沒有皇帝 這叫天下沒有正主。時間一長。中國自己就亂了。

第二:更狠的。英國人來中國 就是要做貿易,要中國人的瓷器和茶葉絲綢

如果他們打下南京。扶持一個政府和北京的劃江而治。控制江南富裕地區。

你看還能繼續打下去麼?


吃貨小君寶


鴉片戰爭是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並且經歷了拿破崙戰爭軍事革命洗禮過的英國對一個落後農業國家的中古軍隊的不對稱戰爭。當時的中國無論如何是打不贏的,上策是倒不如不打,這樣還能讓心裡沒底的英國摸不清自己的底牌和真正實力,在談判中解決爭端。

清軍雖然全國兵力90多萬,但是分佈於廣袤的國土上,處處分兵把口,到處捉襟見肘。英軍雖然陸軍不過萬餘(經過幾次增兵後),戰艦和輔助船隻始終幾十艘,但是英軍利用海上優勢和機動性好的特點,忽而廣東,忽而福建,一會兒浙江,一會而又直抵津沽。每一仗都是英軍造成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以眾擊寡。英軍集中兵力猶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沿著漫長的海岸線和長江水道把整個帝國的防務捅個漏洞百出。往往是清軍援軍尚在趕路,英軍已經攻陷一地轉而去打別的地方去了,清軍在路途上再掉頭衝向新的方向。清軍後勤保障本來就落後,這樣疲於奔命,豸突狼奔,被扯得七零八落,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從財力上講,中國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創造財富和積累資金手段非常有限,而且國家缺乏現代的財政稅收預決算制度。平定白蓮教之亂的軍事作戰讓清朝元氣大傷,鴉片輸入造成的白銀外流又雪上加霜。鴉片戰爭的巨大消耗成了財政上拆東牆補西牆的清朝喘不過氣的巨大負擔。戰爭打了2年的結果卻是一再地喪師失地,毫無好轉。清朝花費600萬兩白銀建造的廈門炮臺,英軍用了不到2小時就強拆成一片廢墟。朝野上下看不到一點希望,已經是灰心氣餒到了極點。江浙本來為清朝的財賦重地,漕運亦為北方京師和朝廷的命脈。英軍在江浙如入無人之地,英軍艦隊衝入長江,不僅在清江浦截斷了漕運,而且旦夕之間就可以攻佔南京。本來應該是支持戰爭的主要財源地區卻變成了戰區,隨時可能被砸個稀爛。此時清朝和道光帝就算咬緊牙關繼續打,也沒有錢繼續打了,況且漕運被截斷只要超過3個月,京師和朝廷的吃飯都成問題了。真到了那時,不用英國打,清朝自己的統治就徹底動搖了。

一個落後的封建的農業手工業國家是無法戰勝一個當時已經稱霸縱橫海洋300年的世界唯一個工業化強國的。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直到今天都還在胡說八道,誤導大家 ,好像林則徐不被罷免就能如何。如果道光帝不當投降派就能怎麼樣。都是Bull shit. 當時和林則徐並列四大名臣的其他幾個在戰場上都是彷徨無計,一籌莫展。清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幾乎都投入戰場了,楊芳等在國內平叛和對西北用兵中建功立業的名將也幾乎都上去了,曾經生擒張格爾被譽為一代名將的楊芳在廣州面對船堅炮利的英軍,完全理解不了,迷惘之下只得求助巫術,擺起了馬桶陣,成了天下笑柄,一世英名付諸東流。

為什麼道光皇帝始終不原諒林則徐?就是恨他誤導欺君,讓清朝既不知己更不知彼地糊里糊塗地就投入了戰爭。林則徐空頂著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名頭,但是他過於愛惜自己的風評和羽毛,害怕被世人譴責,因此不敢如實地講清楚中英之間懸殊的實力差距(他到廣州後以澳門為渠道瞭解外部世界,通過收集歐美書記報刊並翻譯研究,他已經搞清楚了英國真正的實力)。道光帝罵林則徐誤國誤君是一點也不冤枉的。

戰敗後朝野感嘆陶澍在禁菸前夕病逝,否則以他的見識和對洋務的瞭解,他斷然不會讓戰爭打起來。他比林則徐有擔當,即使像穆彰阿和琦善那樣被罵作漢奸賣國賊,他也一定會說實話的。對他言聽計從的道光帝絕不會貿然激化矛盾引發戰端的。


j說話算話哈


你好,我最近在做清末與民國的視頻,也看了很多當時歷史,希望我的回答你的滿意。

停戰議和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為什麼清廷要停戰,原因很簡單,害怕漢人知道清朝已經不行了,漢人造反了怎麼辦。

戰亡比率

第一次鴉片戰爭400比1,

第二次鴉片戰爭500比1,

明顯是無還手之力

參戰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就一個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就是英法聯軍了,俄羅斯也威脅開戰。

如果繼續下去肯定會更多國家提前開搶蛋糕。

堅持不和談,繼續打,可能漢人很可能會大量造反,清朝提前完蛋,各個列強扶植的中國軍閥提前出現,提前出現軍閥割據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