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305首,你最喜歡哪一首?它有何特色?

詩情畫意白蘋洲


《詩經》305首,你最喜歡那一首?它有何特色?

我是跛腳的貓,感謝題主的問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適時地偷得浮生半日閒,擇安靜一隅,品讀二三首詩歌,也是生活中一大樂事。

現在的九零後零零後談戀愛大概不寫情書情詩給愛的人了吧,我和我先生最初認識是他抄寫了一首情詩給我,當時特別開心的答應了做他的女朋友,交往了一年我們結婚到現在感情都特別好,所以說讀詩不僅僅是陶冶情操那麼簡單,還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穫。

我的先生抄給我的第一首詩就是《詩經》國風裡的這首《關雎》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首詩為什麼我會喜歡,它有什麼特色。我想有三個特色值得我們愛上這首詩,值得把它送給我們珍愛的愛人,也因為這樣一首詩,我喜歡上讀詩經,喜歡讀所有的詩歌,

第一《詩經》即可以理解為有關夫婦教化的詩,也可視為一首動人的情詩。

孔子曾評價此詩的格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本詩主要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中的“興”即先從一個看似與主題關係不大的事物入手,引出所詠之詞。全詩音韻和諧,詩風清雅。其中有雙聲,有疊韻,重章疊唱,朗朗上口。


這首詩如果用現代語言表達是的意思是這樣的:關關鳴叫的雎鳩,在河中的小島上,文靜秀麗的姑娘,君子理想的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順著水流不停採。文靜秀麗的姑娘,日日夜夜想追求。追求姑娘難如願,朝朝暮暮來思念。長夜漫漫心憂傷,翻來覆去難入眠。長短不齊的荇菜,左右兩邊不停採。文靜秀麗的姑娘,彈琴鼓瑟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左右仔細來採摘。文靜秀麗的姑娘,鳴鐘擊鼓逗她。

整首詩理解下來就是情人或夫婦之間的情深的種種表達,,一位文靜的姑娘,我想追求她,想親近她,我會想盡一切辦法逗她開心,會愛護她願意娶她為終身伴侶。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古人多麼含蓄,即使向心愛的女子求愛都這樣含蓄而又情意綿綿。

在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過程中,男子既表現出求而不得的焦慮 又暢想了求而得之後的喜悅,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除了這首《關雎》還有一首

《子衿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首《子衿》也是305首詩經中寫愛情最內的詩之一,即使放到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動不已。

第二《詩經》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不可避免地處處與生活相關。除了愛情,除了晦澀難懂的詞句,還記錄了114種植物,大部分都是能吃的,古人以此果腹,甚至當作祭品,所以有人調侃說《詩經》,也是一部“吃經”。

《桃》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

桃,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於我國,有至少三千年的栽培史,除食用外,根、葉、花、枝、皮、核皆可入藥。桃木則是我國民間辟邪之物。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知道桃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被人們認識,作為食品來食用,為我們打開了研究古人吃文化的一扇門,詩經的價值不只是寫愛情的買好還有更高的生活價值。

第三詩經的“雅”帶給我們的農業生活價值。

《大田》

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

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酟,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稘: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來方禋祀,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這首詩翻譯成現代話意思就是大田寬廣作物多,選了種子修傢伙,事前準備都完妥。掮起我那鋒快犁,開始田裡幹農活。播下黍稷諸穀物,苗兒挺拔又壯茁,曾孫稱心好快活。

莊稼抽穗已結實,籽粒飽滿長勢好,沒有稂草和莠草。除去青蟲和絲蟲,蝗蟲和它的同夥,別禍害我的幼禾。多虧農神來保佑,把它們投進大火。

涼風悽悽雲滿天,小雨飄下細綿綿。好雨落在公田裡,私田同時也沾到。那兒谷嫩不曾割,這兒漏了幾株谷;那兒禾把有遺落,這兒有穀穗拋撒,舍給孤苦寡婦家。

曾孫視察已來臨,碰上農婦孩子們。把飯送到田裡來,田官來了也歡喜。曾孫來到正祭神,黃牛黑豬案上陳,還有稷子和黃米。奉請諸神來受祭,祈求賜福無限量。

這是一首記錄西周農事的詩。第一章寫農夫耕作播種,嘉穀生長:第二章寫清除蟲害,穀粒堅好:第三章寫雨水調和,收穫豐盛:第四章寫周王犒勞農夫,祭神求福。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上古時代農業生產方面的民情風俗畫卷,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詩經》在先秦時期就享有極高的聲譽。孔子對《詩經》的稱譽很多,散見於《論語》等書中,諸如“不學詩,無以言”等。當時整個社會也公認《詩》的崇高地位。司馬相如、班固、曹植、王粲這樣著名的文學家,雖然在風格和藝術上各有擅場,但都接受了《詩經》和《離騷》的薰陶。《風》就是指《詩經》。《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主要在於它的諷諫精神和異彩紛呈的藝術手法。

大家對《詩經》的理解各有不同,這也正是《詩經》的妙處所在。其實,學習《詩經》最好的方法就是熟練地閱讀,在吟詠的過程中慢慢領悟,細細品味那種跨越千年的美感。不僅可以讓我們對《詩經》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更深的瞭解,還可以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品位,汲取古老文明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


跛腳貓愛煎餅


野狐試答

題主好,喜歡的多了,今天就談談《凱風》這首詩。

《凱風 邶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一 相關解釋

邶(bèi)西周諸侯小國。

劬(qú渠):辛苦。劬勞:操勞。

爰(yuán元):何處,哪裡。

浚(xùn):衛國地名。

睍睆(xiàn huǎn):猶"間關"擬聲詞,黃鶯叫聲。

二 重詞探究

凱的本意為大,凱風就是大風,但不是強大,而是廣大,一說凱為和煦,用凱風比喻母愛的廣博深厚這是沒有異議的。

棘心指幼小的酸棗苗,以心言之,含有小而寶貴的意思,哪個孩子不是母親的心肝寶貝呀?幼苗脆弱,必然難養,也是其中的一個意思。荊棘乃荒野墳地常見之物,民歌比興託喻,常用目之所及的東西,蒼蠅蝗蟲雜樹野草,眼前所見無不可以入詩,一派天真,不同於後世刻意去作。

夭夭是幼苗嫩枝生長旺盛的樣子,桃之夭夭句也是如此。意為母親精心照管,孩子們茁長成長。

棘薪是長大成柴的荊棘,喻孩子長大成人。荊棘古時常用做柴薪,木質堅硬,生長緩慢,由棘心到棘薪其艱難可想而知。

聖善、懿德,是蓋棺論定的讚美稱頌之詞,令本意善、美好,(令愛、令郎就是你的好兒子、好女兒。)“我無令人”,責己之詞,在母親墳前,回憶往事,深感自己做得不夠好。

寒泉、浚,各家都解作衛國地名。野狐以為,浚,當是地名,母親墳墓所在之處;寒泉應該是黃泉的意思。“爰有寒泉?在浚之下”這顯然是說:母親的墳墓在哪裡呀?就埋骨在浚這個地方。

黃鳥好音,鳥雀春交夏育,此段時間非常活躍。《詩經 黃鳥》有“交交黃鳥,止於棘”句,黃鳥飛騰鳴叫墳間,求偶育子當為常見現象。野狐以為,詩所寫當是清明到初夏之間,不是清明上墳,就是初夏前後忌日上墳。黃鳥育子猶如母親養育子女,黃雀飛鳴於棘木之間,母親早歸入地下寒泉,思之心痛,以“莫慰母心”深責於己。

三 詩意辨析

關於《邶風·凱風》的主題向來說法不一,《毛詩序》認為是讚美孝子的詩;聞一多認為這是一首“名為慰母,實為諫父”的詩;還有人說這是悼念亡母的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兒子歌頌母親並自責的詩。

邶和鄘都是小國,一在衛國都城朝歌北,一在朝歌東,風俗相同,邶風、鄘風和衛風都歸入了“鄭衛之聲”。中原土沃民豐,百姓奢靡於別的諸侯國家,音樂自然娛樂性太強,孔子斥責其為“鄭衛之音”,奢靡不知節制,此乃亡國之音。

後世儒家這就有了偏見,孟子在《告子下》說過“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的話,野狐以為孟子的話不必當真,一來春秋戰國言詩有“斷章取義”的作法,二來孟子是“六經注我”,為自己的觀點找論據,稍微曲解也是可能的。朱熹就是別有用心了,在其《詩集傳》中說:"母以淫風流行,不能自守,而諸子自責,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勞苦為詞。婉詞幾諫,不顯其親之惡,可謂孝矣。"其說可誅。就算“鄭衛之音”為靡靡之音,但不可能一概而論吧,難道沒有一個例外嗎?

這首詩無疑是一首歌頌、讚美母愛的詩。母親辛勞一生,把多名兒女養育成人,母親離開人世,站在墳前,兒女回憶往事,感念母恩,稱頌母德,深責自己未能好好盡孝.

野狐敢言,算是無知無畏,歡迎拍磚。


野狐習禪


我最喜歡《鄭風》裡的《子衿》。

原因卻起於兩重誤會。

第一,我誤以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從這首詩化用開去的。

第二,我誤以為它僅僅是一首表現女子思念戀人的詩。

當我知道第一個確定是錯誤的,第二個也不完全是正確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我的“喜歡”早就生米煮成了熟飯!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語出《詩經·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看吧,人家《采葛》言之鑿鑿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篇章讀的少,孤陋寡聞,當然是我的錯嘍!

看了周振甫先生的《詩經譯註》才發現,原來《子衿》的主旨是有爭議的。至少《毛詩序》、《詩經原始》都認為《子衿》是對學校教育荒廢不修的惋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它是一首情詩,受他們的影響我們普通讀者往往也這麼認為。從愛情詩的角度來解析,完全說的通。一個女子在埋怨她的情人:每當我看見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玉佩就會想起你。我這麼思念你,你也不來看我,登上城門遙望你的身影,一天不看見你,就像很多個月一樣(古代的“三”不是具體的數字,指多)。

《毛詩序》作者有爭議,基本上認為是漢代人的作品。《詩經原始》是清代方玉潤研究《詩經》的著作。他們的觀點,可以肯定得說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春秋後期,鄭國內亂和外侵不斷,政局動盪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精力去關注學校教育,所以才有了這樣地慨嘆。這好像也說的過去……

從情感上我更傾向於希望它是一首愛情詩。假如那樣,至少表明在先秦時期,女子在愛情的主動性方面早就已有先例了。

這給我們今天的女子大膽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於向自己的愛的人敞開心扉,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範例!兩千五百多年前人家都那樣了,你還磨嘰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