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中文日和穀雨

母語是最深刻的文化記憶

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是1999年11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般性大會宣佈:從2000年起,國際母語日設定在每年的2月21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

母語、中文日和穀雨

聯合國“語言日”由聯合國新聞部於2010年2月21日“國際母語日”發起並主辦,旨在推動聯合國系統內的文化多樣性和六種正式語言(英、法、俄、西、阿、中)的平等使用。聯合國規定的正式語言只有六種,按英文字母順序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六種語言具有同等效力,代表們可以選用其中任何一種。凡是聯合國的正式會議,秘書處都要負責在現場把代表們的發言用阿、中、英、法、俄、西六種語言通過話筒進行“同聲傳譯”。凡是聯合國的正式文件,包括重要發言,都要用六種文字印出。

中文日與穀雨

聯合國新聞部(現全球傳播部)宣佈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將中文日定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穀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這是為什麼呢?

據古代典籍《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據《淮南子》記載,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佈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臣民共習之。這一天,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穀米,以慰勞聖功,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

母語、中文日和穀雨

濟南市郵政局特於2011年4月20日推出中國文字語言日紀念郵戳一枚。

母語,是一個民族最為鮮明的符號標誌,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賴以安頓靈魂的精神家園,樹立積極的母語意識重若丘山。漢語是值得每個中國人珍惜與驕傲的文化徽記。尤其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條件下,維護好、使用好、發展好漢語,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文面臨的挑戰

漢語和漢字雖然得到了國際重視,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其面臨的挑戰。對2006—2015年SCI、SSCI、A&HCI世界三大數據庫的論文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在以SCI論文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領域,96.94%的論文是以英文發表的,其次為德語(0.61%)、漢語(0.59%)。

中文在科技領域的窘況不是孤立現象,其他方面也有類似情況。例如在互聯網領域,世界前十位“語言網民”的情況,英語網民數量第一,漢語網民數量第二,且與英語網民數量迅速接近。然而在網絡文本覆蓋率排名前20的語言中,漢語只排名第九。再如在翻譯領域,Ronen等人曾根據世界圖書翻譯量做出的研究顯示,英語、俄語、法語等幾個文化強勢語言形成幾個大軸心,聯繫著整個世界的翻譯網絡,而漢語只是個較小的軸心,所繫聯的語言較少,且主要是中國的一些民族語言。大的軸心語言無疑是最具文化影響力的語言,也是強大交際功能的一種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