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焦慮障礙者家人的一些話

最近在閱讀韓非的《走出焦慮風景暴》,書中有些文字,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

多年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沾染強迫症、焦慮症的心靈,不僅智商偏高、道德感偏高,其人格形態也是所有人格中頗具才華的!“這群孩子”與普通孩子完全不同,他們多數內在儲存著無與倫比的驅動力,擁有十分自覺的上進心,這些孩子根本不需要過分督促,他們只需要一個“拈花一笑”的溫馨理解。

很多這樣的孩子,其實在中學時期就已經有了症狀,甚至已經處於泛化階段,這些孩子多半都是隱瞞了自己的苦痛,並沒有向父母求助,他們就是擔心父母會覺得自己是胡思亂想,選擇了乾脆不說,也選擇切斷掉來自家庭的支持的機會!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年紀逾30歲以上的心靈苦痛者,多數的症狀也都是從青春期開始的,只是他們的症狀遷延了更長時間。

這些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心理學的積極疏導與實踐後,惡劣的心境狀態已經開始舒展,禁錮的枷鎖已經出現鬆綁,心靈創傷的印痕本以淡化,但與家人住在一起時,時常又因為父親的一句“比較性”的話,讓他的心靈再次失落之極,關鍵時刻感受不到體貼與依靠,在這個時候孩子更容易走上絕望之路。

父親或者某位家族成員的話有可能只是激將的策略,或者是一種習慣性的口頭禪,本無責備之意,但聽者有心,尤其是對心靈疤痕尚未完全復原,還處於“易激惹”期的心靈而言,家庭或家族成員們的確須慎言。

也許父親們不瞭解,已經成年的孩子能夠從“頑固性焦慮障礙”的幾年衝擊中撐下來已經是何等的堅強。也許家人們難以相信,處在心靈恢復期的成年的孩子們,在某種情況下偶爾就應該是“病怏怏”的,就應該是“無精打采”的,就應該是“懶洋洋”的,就應該是“不做家務”的,這是個體長期面對內外強大的壓力時,其“心靈新陳代謝系統”有時候需要一些緩衝的自我調整空間,才會投射出的暫時的反面現象。其實真的無關緊要,他想睡就讓他多睡一會兒,對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情,他想怎麼做就讓他獨自做,支持他做。

他們目前的表現只是暫時性的,給他們一些空間與時間進行自我成長與鍛鍊,過程中多給予會心的一笑,多給予自信的讚許,多給予純真的包容,那麼孩子(包括已成人的孩子)內心的焦慮障礙一定會消退得更快,心靈創傷一定會復原得更好,他們完全不會在乎早年的教育失誤,來日必以感恩之心回饋家人。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患者”之前所以症狀反覆復發,都是因為處理不好家庭中的人際關係與溝通。


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家庭便是焦慮障礙者的春雨,生命甦醒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