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提到“死”這個字,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灰暗,憂傷和恐怖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死亡”代表著終結,意味著這現實世界的美好一併破滅、消亡。我們懼怕死亡,這樣的懼怕不僅僅只是對自己生命逝去的“怕”,更是“怕”這在死亡身上所纏繞起來的可怖氣息。所以,老人們才常說:“別老說,死不死的,怪晦氣。”而這“晦氣”二字,更是體現了東方文化中對“死亡”的看法和偏見。

西方哲學中認為“未知死,焉知生”,他們眼中的死亡是“向死而生”。這在我們傳統精神文化中是非常相悖的一個概念。然而在2008年上映的電影《入殮師》中,卻傳達出了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境。不同於古代的“哭喪”和“痛哭流涕”,影片《入殮師》中傳達出來的對於死亡的哲學思考和送別意蘊,其實更值得我們深思。

也無怪乎,在2010年,溫總理造訪日本時提到《入殮師》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的電影,並稱贊它說:“這部電影,雖然是講生與死,但是它反映了倫理道德和東方文化不一樣的背景。”

雖然我們無從知曉,溫總理從電影中體悟到的倫理道德和東方文化背景是何意,但看完整部影片後,我也對“死亡”兩個字有了重新的認識。這部影片圍繞一個叫作小林的中青年,從他在“入殮師”這一行業的“初探——排斥——接受——尊重”的情感轉變,來傳達在“死亡”這一晦氣主題下的生存,愛意與溫情。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生”——用生存貫穿的“匠人精神”

莎士比亞曾經說,“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出生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並不費勁,但想要活得好,卻可以花光所有力氣。

在餘華先生的《活著》裡面,我們看著福貴身邊一個個人想要活,卻被生存的重擔壓彎脊樑。

“生”容易,“生存”卻不易。

在電影《入殮師》當中,男主小林也是這樣一個不得志,為了生存,疲於奔命的年輕人。因為樂隊解散,失業的他只能帶著妻子美香回到偏遠的老家,殘喘度日。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一日, 小林在招聘廣告上看到一則招人啟示,優厚的待遇薪資,讓小林忍著內心的害怕和排斥開始接觸“入殮師”這個行業。

起初的小林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對於“入殮師”這個行業存在著本能的偏見,所以他不敢把自己見不得光的工作告訴妻子,他忍受著從死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汙穢之氣。只為了能夠利用這份工作,將自己支離破碎的生活支撐起來。

然而, 隨著小林和師傅佐佐木社長入殮經歷的增加,他漸漸看到了在這份工作身上顯現出來的使命感和尊嚴感。每一次入殮儀式前,師傅總會細心準備一系列為死者梳妝打扮的工具,動作精準,姿態柔和,為那些離世了的人們,畫上光彩的妝容,讓他們能夠平和地向世界告別。

作為一個不被尊重的職業,一個城市的邊緣人,小林自是遭受著周圍人不解的白眼和推斥。但為了生存而接下的這份工作,卻越來越讓小林感悟到自己的價值。他尊重每一個死者,正如師傅在入殮儀式中傳達出來的那樣:

“那動作是那麼冷靜、準確,滿懷柔情,又十分靜謐,將死者的美貌變成永恆。”他將這份精神融匯到自己的工作中,慢慢學習技藝,慢慢升騰起一顆虔誠的心。

我想電影中所變現的小林對於“入殮師”的態度轉變,也正是現如今,我們所尊重和嚮往的“匠人精神”。許多人一生庸庸碌碌,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業;而有的人在自己的事業中,抱怨,踐踏自我價值。這樣鮮明的對比,才足以道出,在生存面前,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生命感悟,所引出的不同生命結果。或許,同樣是為了存活,熱愛並且尊重它,才是保持“自我”常青的秘訣。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愛”——學會去愛,因為“愛”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電影中的其中一幕,讓我印象極其深刻。那是小林在接觸“入殮師”這一行以來,第一次親手操刀,為一個“女”死者擦洗,更衣,化妝,送別。

小林惶恐地接過師傅的指示和道具,為死者,輕柔擦洗起來,然而當他在女死者身上發現“那一根”時,他才明瞭,這位年紀輕輕的“少女”告別世界的原因。後來,他詢問死者的父母,是為這位死者化“女妝”還是化“男妝”。最後,人們願意尊重死者的性別傾向,為死者化上一個漂亮的女性妝容。在這裡家人和死者的和解,讓人動容。或許生前這個變性者遭遇了許多歧視和不幸,但這一刻,“她”還是被愛著。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在入殮這一行裡,小林見識到了各種死亡,那裡有自殺離世的變性男子,想穿長筒襪的老奶奶,因為車禍不幸去世的叛逆少女,以及不幸暴斃的孤獨老人。也是在一次次的入殮儀式中,他學習著“無差別的愛”

無論死者生前活得怎麼樣,無論TA是美,是醜,是善,是惡,無論TA們因為什麼而死。死亡都將成為一道門,成為一次終結。而入殮師,化腐朽為神奇的雙手,也將這份愛帶給了死者和死者的家屬。

導演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說:“這部電影所講的雖然是關於死的故事,實際是請觀眾們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好好生活。”

就如同小林在入殮師這個行業中不斷成長,最終他為死去的父親親自入殮,並且原諒了那個拋棄自己二十多年的父親。或許對於小林來說,這份和解來得太遲。正如許多人,只有在自己年老時才感嘆生命中的諸多遺憾,只有在死亡臨近時,他們才害怕那些說不出口的愛,和抹不去的傷痛將再也沒有機會。

導演說,電影更多地是想告訴觀眾去好好生活,我想這也就是電影想給我們的啟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學習去理解,去傾聽,去愛身邊的人,或許死亡就不會帶來那麼多遺憾和傷痛。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死”——死亡是與生活講和之後,然後好好告別

《相約星期二》中的莫里老人,在得知自己身患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以後,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時間裡,告訴讀者,死亡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事,而人類真正應該應對的不是死亡,而是生活。就像老人家所說:“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講和。”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在影片《入殮師》中,小林在見識了各種死者的死亡之後,開始領悟生活的真諦。然而,他的工作終究還是被瞞著的妻子發現,他們大吵一架,妻子像躲著瘟疫一樣躲著小林。可是,如今的小林已經無法再割捨“入殮師”,不僅是因為它能夠養家餬口,也是因為小林已經和生活講和,接受了那些人們的歧視,流言和傷害,他的內心也從入殮這一行中,得到了真正的磨練。

小林的這一改變,漸漸也在改變妻子美香,以致到最後,在小林為澡堂老闆娘入殮時,美香也參與了告別儀式,看著小林細心,認真地為死者清理身體,梳妝打扮,美香也在肅穆的死亡儀式中,真正接受了自己的丈夫是“入殮師”的角色。

在常人看來,死亡不體面,陰森,恐怖。然而誠如片中所言: “死亡可能是一道 門, 逝去並不是終結,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我們每 個人 , 都會再見面。”死亡是一段征程的結束,另一段征程的開始。揮一揮手,告別它,“死”並沒有那麼可怕,也並不是像老人口中的那般“晦氣”,或許死亡還能教會我們更多。

豆瓣8.8分《入殮師》:潛藏在死亡意蘊下的三大人生主題

人生呢,“生”而不平等,有人生於臭水溝,有人含有金湯匙;然而只有死亡,對於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個世界上,有人逃避著死亡,也有人從死亡中領悟到生死哲學,如同《入殮師》中的主人公小林;也如同《相約星期二》中等待死亡的莫里老教授。

莫里老教授在臨死之際的一段真言,同樣讓我感觸良多,等待死亡可以很坦然,接受它,與自己講和,然後平靜告別。當然,也不止是死亡,生活,亦是如此吧——

<code>1.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現實/<code>
<code>2.承認過去,不要否認它或拋棄它/<code>
<code>3.學會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code>
<code>4.生活中永遠別說太遲了/<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