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恐懼?

程子橙


您好,我是心理學研究僧,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喜歡的話可以點下關注。



談及恐懼,我們可能是在害怕什麼?

從恐懼的具體對象上,我們可以將恐懼簡略地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生理性恐懼

在人類早期,人們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對很多事物形成了生理性恐懼,比如對高度的恐懼、對巨響的恐懼。這些恐懼幫助人們避開危險,即便到了現在,大部分人依然保有這些本能反應。

還有一些生理性恐懼是後天習得的,比如小孩子可能對蜘蛛並不害怕,但在父母的提醒和說明下,他逐漸建立起“蜘蛛是危險的”這一觀念,並開始害怕蜘蛛。

第二類:對人際關係的恐懼

雖然現代社會讓人遠離了諸多自然危險,但我們依然會在社會關係中遭遇挫折、受到傷害。比如我們可能會在小時候遭遇親情的忽視,可能會面對失戀的悲痛,可能在公開場合演講過度緊張而被人嘲笑,這些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中出現的情感挫折,並不亞於我們在身體上的感受到的生理疼痛,同樣會使我們習得某些特定的恐懼。

第三類: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生活中還有一類特定的情境會讓人感到焦慮和恐懼,那就是曖昧不清的狀態。比如很多人在等待成績出來的時候特別煎熬和害怕,因為他們不僅恐懼考砸,也恐懼等待結果時不確定的狀態,所以甚至有些人寧願考砸,也要祈禱這種苦苦等待的狀態早早結束。這些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較低,每當類似的情境出現時就感到恐慌和害怕,他們會盡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或是做出某些思維和行為的調整,讓自己重新回到確定的生活狀態。

“恐懼”讓人不安,但不一定是壞事

1. 認識恐懼,是醫治創傷的重要開始

對於某些人際關係中的恐懼,我們能迅速地找到成因,比如有人害怕親密關係,可能是因為之前遭受過背叛而產生了信任危機。但有些恐懼是間接的,比如有人害怕自己被誇獎,並不是因為他們過去由於被誇獎而受到傷害,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早期教育中很少被積極地肯定,沒有建立起一個積極自尊的自我形象,他們會覺得自己並不值得那些讚美,所以誇獎就成了當前自我認知的一種威脅,讓他們感到害怕。

如果每次面對類似的恐懼,我們都選擇簡單而迅速地迴避,就錯過了一次次可以更充分了解自我的機會。所以,不如將每一次恐懼都視為自我秘密的呈現,去思考和認識這些恐懼,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我覺察水平,更好地認識自己。

2. 接納恐懼,讓生活變得更加開放

對不確定性感到恐懼,很多人會選擇各種方式去達成認知閉合,讓自己脫離曖昧不清的境地。但這些行為和想法可能是非理性的,會讓事情的發展變得更糟。倒不如試著接納恐懼,換個角度看,不確定性常常與陌生的經驗有關,這本身就意味著新的可能與機遇。而且還有研究發現,增強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在適當的情境下承受我們的恐懼,可以提升和激發我們的創造力。

如何接納恐懼,更好地自我探索?

人們常常說,你要嘗試戰勝恐懼,我們確實可能克服對某個具體事物的害怕,但我們無法徹底消除恐懼這種情緒,也不該去消除它。在恐懼出現時,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合理面對。

1. 承認和認識自己的恐懼

人們總是消極地看到恐懼,也會嘲笑那些害怕的人,所以有些人會迴避和假裝。然而,假裝不恐懼恰恰是恐懼的表現。勇敢的人並非沒有恐懼感,真正的勇敢是承認自己害怕,並選擇去面對。

只有承認自己害怕,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恐懼究竟來自何處,從中獲得自我成長的重要信息。比如有人會害怕自己愛上一個人,究竟是因為自己沒有從上一段感情中走出來,還是害怕兩個人的生活無法由自己掌控,還是由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而推開一切親密關係?

2. 制定計劃,循序漸進地改變

在認識恐懼後,我們可以設想自己真正渴望的改變是什麼,比如害怕被誇獎,我們要改變的不是讓自己可以隱藏自己的能力,而是去建立一個自尊和自愛的自我形象。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可以將最終目標進行劃分,從小事情上開始改變,比如害怕別人誇獎,不如自己每天寫一下簡短的“自誇日記”,回想一天中自己做的不錯的兩三件小事,誇自己幾句:“今天做的飯好吃,我的廚藝真不錯”、“我提前完成了工作,我效率很高”。

3. 想象自己能接受的可能失敗

很多人選擇逃避,害怕的不僅是恐懼對象本身,更是害怕自己面對恐懼後的失敗。所以不如將可能的失敗情況和糟糕結局都設想一下,或許你會發現,將失敗清晰明確之後,失敗會變得不那麼可怕,比如想象我們學游泳失敗,不過是在游泳池的淺水區喝幾口水,這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勇氣去嘗試。

4. 積極和理性地自我對話

有時我們不敢嘗試新事情,是因為我們在自我否定,內心有個聲音在不斷對我們說:“你不行。還是算了吧。”這樣的苛責之聲,其實是常見的負面的自我對話。為了減少內心聲音的消極影響,我們可以將這些聲音寫下來,並擬人化給這個聲音起個有趣滑稽的名字,比如“二驢”,並用文字與之進行理性的對話,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思維的過程,並進行調整和改變。

5. 建立支撐性的人際關係

有些人不願讓自己的恐懼被人看到,擔心成為別人眼中的虛弱無能者。其實,展露自己的害怕和脆弱,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拉近兩個人的距離,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關係的溫情。所以,在面對恐懼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求助於值得信任的家人和朋友,在他們的幫助和陪伴下,很多事情都將變得不再那麼令人害怕。

最後的最後,願你能夠直面恐懼,藉助“害怕”的力量,收穫人生更多可能性。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生活來點心理學


放下就是不執著。

不刻意堅守任何一種邊,學會從二元對立中走出來,最後超越越一切二元對立。

切記放下不等於放棄。放棄是斷見。有斷見就會有斷與常的二元對立。

如何克服自我恐懼:觀想佛菩薩與自己同體同在。


易眼法眼


只有時間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才能體驗到生活的真諦。我們是父母、是兒女、是孩子,只有明白自己的角色,才知責任和擔當。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讓我們悲觀。好好做人做事體驗結果會美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