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談 | 袁枚: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名師談 | 袁枚: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沉寂了220年的小詩《苔》,經過鄉村教師梁俊的深情演唱,一夜走紅。而它的作者——袁枚(清代)也走進了眾人的視野。

名師談 | 袁枚: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袁枚

袁枚一生致力為文,著作頗豐,他開創的“性靈派”使他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而他留下的一首首真性情的詩作,更是奠定了他詩壇盟主的地位,“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

提及袁枚深厚的筆桿子功力,有人認為是袁枚天分高造就的,袁枚自己卻不以為然。他強調,在寫作領域沒有天分高低之別,他說:“不讀者,便是低天分。”不難看出,袁枚寫作上的成就是從讀書中獲得的。細究袁枚的讀書生活,三種關鍵的讀書方法貫穿了他的一生,提升了他的筆桿子功力,也讓他成為詩壇盟主。

01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袁枚對吃飯很有研究,他創作的美食聖經《隨園食單》在乾隆年間更是“一時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對於讀書,袁枚巧妙地將其與吃飯結合在一起,他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他還認為,“熊掌豹膽,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疏一筍矣。”

吃飯要有講究,狼吞虎嚥猶如“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自然也不會有過多的收穫。道理都是相通的,讀書也不過如此。想通過死記硬背掌握一本書的精髓,結果只能如吃飯一樣無法消化,造成“腸胃不適”,反受讀書之害。

名師談 | 袁枚: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袁枚主張通過“善讀”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他說:

“ 蠶食桑,而所吐著絲也非桑也;蜂採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

讀書如不能像“蠶”和“蜂”兩種小昆蟲一樣把吃進嘴裡的食物進行再創造,充其量只能照搬照抄,成為死讀書的典型。因此袁枚在讀書之前加一“善”字,告訴我們要把書讀活,通過聯繫實際創作情況,進行加工,再創造。

02 不動筆墨不讀書

袁枚曾作一詩,詩題的一部分是“平生觀書必摘錄之”。他說:

“ 讀書不手記,一過無分毫,得句忽然忘,逐之如迫逃。”

袁枚平時特別注重讀寫相結合的讀書之法,他認為:“諸子百家詩文詞如書舍花園,是皆不可偏廢。”意思是說我們要博覽群書,廣涉多個領域,不能憑藉個人喜好去取捨而世上之書又浩如煙海,如何在閱讀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呢?

袁枚也提到過類似的困惑:“歲月既多,卷頁繁重。”唯一的好辦法就是在讀的過程中把精華部分摘錄下來,平時多揣摩,得出新的認知。

殊途同歸,贊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名家又何止袁枚一人呢?

名師談 | 袁枚: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早在袁枚之前的顧炎武就喜歡“隨時札記”,通過讀書寫下自己平時的靈感,最終匯聚成著名的《日知錄》;在袁枚之後的毛澤東也十分贊同“不動筆墨不讀書”之法,他每閱讀書籍時,不僅會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各種符號,還會在書的空白處寫上許多批語,有時甚至把書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隨時寫下讀書的心得體會。

在讀書過程中,摘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對所讀內容加深印象,還能把書中知識最終轉變為自己的知識,促進我們的寫作。

03 堅持閱讀,把藏書存於腹中

袁枚平生有一大愛好,那就是酷愛藏書。他不斷買書、集書,當袁枚的藏書達四十萬冊時,他特地修建了幾個名叫“書倉”的藏書處。但愛好藏書的袁枚在晚年時卻把大部分藏書都捐了出去,這不禁讓人大為費解——愛好藏書之人哪裡還有把書捐出去的道理?袁枚卻笑著說:

“ 天下寧有不散之物乎?要使散得其所。”

袁枚認為,與其像從前一樣把書收藏在書櫥裡,不如讓書發揮它應有的用途,藏於眾人的“腹中”,才是對書最好的保存。

袁枚的書房掛著一副對聯:“讀書已過五千卷,此墨足發三十年。”這是對他閱讀量的真實寫照!然而他對讀書一事仍不滿足,還是堅持閱讀,“終日消磨一卷書”,“未嘗一日廢書”。

名師談 | 袁枚: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

堅持閱讀,已使袁枚把“五千卷”甚至更多的書珍藏在了自己的“腹中”,應證了蘇軾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此看來,堅持讀書,才能把所讀之書藏於“腹中”,達到無書勝有書之境。

袁枚對讀書之法的真知灼見,不斷促進著自己筆桿子功力的提高,靠著自己的寫作本事,成為了詩壇盟主,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臨終時,他留下了一句話:“千秋萬世,必有知我者!”

-END-

作者 | 飛遊蒙

責編 | 杜普

編輯 | 墨語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