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书法乃中国书法史之重镇,《宋史》传有黄庭坚之书法“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作为一朝正史这样评价黄庭坚的书法颇能反映黄氏书法之水平,尤其是大草,矫矫不群,开一代风气,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上的中兴。


黄庭坚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虽出自苏轼门下,但却与东坡并称“苏黄”,并被推为宋朝第一书法大家,现代也有学者称黄庭坚为“千年书史第一家”,黄庭坚之书学主张也独具一格,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个性创造,对北宋以降的书法创作及书法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诸上座帖》为其草书代表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为友人李诸上座帖(局部)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尺寸:719*33cm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所得,后献给国家。明都穆《寓意编》、华夏《真赏斋赋注》、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张丑《清河书画舫》《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实拍细节


《诸上座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对线条长短的独到追求和有意的夸张。由于山谷的草书主要得益于怀素,而怀素草书的基本特征便是线条的瘦劲舒展,所以山谷的草书自然受其影响。放逸纵横,飞舞跌宕,便是山谷草书的一大亮点。他曾自称:“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山谷题跋)


其长枪大戟的线条无疑是得益于长年观群丁拨棹的结果。为了突出这种效果,黄庭坚在不遗余力的施展纵长笔画的同时,有意收敛压缩较短的笔画,化横为点,使其与较长的笔画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对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达到一种或飞舞飘扬,或纷纭错落的艺术效果。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实拍细节


黄庭坚在《诸上座帖》中十分注重气韵的运用:在纵向方面,字与字之间紧密和谐,连贯呼应,气韵十足。但细究,却发现《诸上座帖》字与字之间游丝却不是很多,他更多的是靠字距的紧密和不同字形的穿插避让来实现行气的贯通,此种方法正好巧妙地弥补了某些笔画过度伸展而造成的笔势中断的缺憾。


在横向上,他有意将行距加宽,然后再通过字形的各种变化对空间分割利用。他在熟练运用长短、大小、聚散、欹正等传统的技巧外,还将整行字作向左右偏斜之势,从而丰富了行与行之间的节奏变化。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实拍细节


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长枪大戟,荡桨笔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7米长卷


声明:文章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