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初期,袁紹為何不先下手鏟除董卓呢?

董卓進京初期,袁紹為何不先下手鏟除董卓呢?

董卓初入京師,僅有三千人馬,在當時的京城是最強大的軍事實力。儘管如此,但這時卻是除掉他的最好時機,不過袁紹卻沒有這麼做。

袁紹當初不殺董卓的情況與勢力最強大時被曹操消滅一樣,都是由於袁紹本身性格所決定的。

01

袁紹的為人及當時的地位

別說曹操瞧不上袁紹,的確,正如曹操所說,袁紹就是:

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

郭嘉認為:袁公只想效仿周公禮賢下士,但不知道如何用人。多端寡要,好謀無斷。

程昱認為: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併吞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

曹操、郭嘉、程昱等人都不看好袁紹,從有關史料來看,袁紹的確如此。

就從袁紹的這個本性來看一下,當時袁紹是如何建議和決策的。

袁紹出身於權傾天下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其叔父袁隗是當朝太尉,與大將軍何進共輔朝政。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了控制何進的權力,設置西園八校尉。宦官蹇碩任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任中軍校尉,曹操任典軍校尉等。蹇碩統領各軍,直接受命於靈帝,就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度。

189年,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稱制,宦官專權,何進想收回權力,就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但何進反被宦官殺死。袁紹誅殺了全部宦官,接管了八校尉,但勢力終不能與董卓抗衡。

一箇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本只是箇中級軍官,在朝廷中資歷太淺;所依賴的大將軍何進,是憑藉外戚的身份佔據了高位,既沒有足夠的能力,又沒有可以服眾的威望;太尉袁隗,雖說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門生故吏很多,但也僅僅是威望較高,缺乏膽識與謀略;袁紹心比天大,但謀略及膽識差的不少。

鑑於這些原因,袁紹想成就大事很難。

董卓進京初期,袁紹為何不先下手鏟除董卓呢?

02

京師軍事實力的對比。

西園八校尉聽起來很酷,但究竟有多大的實力呢?

校尉,是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職。校,軍事編制單位;尉,軍官;校尉就是部隊長之意。

戰國時期就有此官,秦朝時為中級軍官,漢朝時達到鼎盛時期,其地位僅次於將軍。

依照秦漢的軍事編制,將軍一般所轄五部,每部二曲。

每曲軍士500人,設軍侯一人;每部二曲,設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加上衛隊、屬官,一般在一千二百人左右。這是基本的軍事編制單元,有時候兵力可以適當加強,人數在幾千人不等。

校尉直接掌管軍隊,具有實際兵權。將軍職位遠在校尉之上,但不直接掌握軍隊。

何進身為大將軍,但手中並沒有直接掌管的軍隊,只有自己的衛隊、屬官。

這是帝王之術,權力制衡的必然選擇。

西園八校尉的設置,就是漢靈帝為了直接掌控軍隊,以限制大將軍何進的軍事權力。

靈帝劉宏自任無上將軍,宦官小黃門、上軍校尉蹇碩總管八校尉,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是靈帝利用宦官控制大將軍何進採取的策略,但八校尉並不是鐵板一塊,這為以後的爭鬥,埋下了禍根。

太尉袁隗與何進一同輔佐朝政,在剷除宦官、收回權力上是一致的,是同盟關係,是一條戰壕的。

看一下這八校尉的背景,就可以清楚他們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及利益糾葛。

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是太尉袁隗的侄子,自然是緊跟何進的;

下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曾經與董卓一起討伐西涼叛軍韓遂,有過交集,與董卓並不陌生;

典軍校尉、議郎曹操,初入仕途,製作五色棒,就把蹇碩的叔父蹇圖處死了,自此後就成了死對頭,與袁紹又是發小,自然與袁紹混在一起;

助軍左校尉趙融,後期加入曹操集團效力,為蕩寇將軍,跟曹操走得近;

駐軍右校尉馮芳,是宦官曹節的女婿,這個應該是宦官一夥的;

左校尉、諫議大夫夏牟,與曹操、袁紹共事過,因與何進舊部為爭奪糧草被殺;

右校尉淳于瓊,後期追隨袁紹,曹操火燒烏巢時,燒得就是他,與袁紹走得近;

一般而言,各校尉統帥的軍隊不會是一致的,是有多有少的,勢力並不均衡。

八校尉的構成,是靈帝平衡各方面的勢力妥協的結果,各有背景,也就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在政權穩定的情況下,相互牽制,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但遇到事變,為了各自的集團利益,就會分崩離析,形不成統一的合力,只能是相互殘殺。

蹇碩、馮芳是宦官一派,袁紹、曹操、趙融、淳于瓊是支持何進誅殺宦官的,其他人態度不很明確。

就一般校尉帶兵規模來看,都掌握千人以上的部隊,是京師洛陽的實力人物。

但由於是靈帝設立,宦官蹇碩統領,而且建制時間較短,各校尉掌管的部隊未必就是靈帝、蹇碩的嫡系,也未必一定會效力於各校尉,情況複雜,軍心不一。這樣的禁衛部隊抓一下偷雞摸狗的地痞無賴,欺壓百姓還可以,如果與董卓的虎狼之師對戰,恐怕不給力。

這就是當時京師八校尉軍事力量分佈。

董卓進京初期,袁紹為何不先下手鏟除董卓呢?


03

董卓率領三千虎狼之士入京師。

從八校尉的勢力對比來看,宦官一派與跟隨何進誅殺宦官的袁紹、曹操一派,旗鼓相當。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想要誅殺宦官,何太后堅決反對,袁紹等掌握的兵力沒有把握解決問題。

於是,袁紹就向何進獻策“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兵諫。”

何進採納了袁紹的建議,下令召幷州刺史董卓帶兵進京,又派遣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募兵。

還沒有等到董卓進京,何進就被宦官誅殺,袁紹、曹操命令袁術帶兵,同何進舊部一起攻入皇宮,斬殺宦官二千多人,無論老幼,只要是不長鬍須,一律不留。

少帝劉辯與陳留王被迫逃亡北邙山,正遇到董卓的部隊。於是,董卓護衛少帝,浩浩蕩蕩開進了洛陽。

在何進決定調遣董卓入京之前,主薄陳琳就提醒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干戈,授柄於人。不但達不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

曹操、鄭泰、盧植等人都認為召董卓進京,必然招致變亂。

但何進、袁紹聽不進去,太尉袁隗也沒有阻止,可見此舉之草率,眼光之短淺,豈能成事?

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採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現在趁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

但袁紹看到董卓兵馬強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

鮑信不覺大失所望,帶兵回到泰山去了。

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汙,害怕被加害,也逃離京師。

董卓要廢掉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袁紹一聽,非常生氣,說:“天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一人嗎?”

袁紹嘴上很硬,但還是懼怕董卓,連夜逃走了。

這是董卓入京的過程,以及袁紹沒有在這個時期誅殺董卓的原因。

董卓進京初期,袁紹為何不先下手鏟除董卓呢?


04

何進、袁紹失敗之原因。

從整個過程來看,召董卓進京就是昏招,漢末大亂從此開始,袁紹就是罪魁禍首,是始作俑者。

從結果來看,何進、袁紹等掌握的軍事實力,斬殺宦官還是沒有問題的。之所以遲遲不敢動手,還是在於權力平衡的問題。

何進儘管不直接掌管軍隊,但畢竟是大將軍,也有自己培植的嫡系力量;何進之弟車騎將軍何苗也有自己的軍事勢力;何太后臨朝稱帝,需要依賴宦官掌控權力。

根本而言,靈帝死後,何太后與何進在爭權,袁紹就是打醬油的。

最有意思的是,何進是何太后的同父異母兄妹,何苗是何太后的同母兄妹,何進與何苗是異父異母兄弟。何苗本姓朱,隨其母嫁入何家,也叫朱苗。這個關係看著就眼暈,豈不亂套。

何太后需要依賴宦官掌控權力,何進想除掉宦官把權力搞到手,何苗與宦官搞到一起以圖上位。為了利益,何太后跟何苗走得更近一些,與宦官的關係更密切。

何進既想把權力搞到手,又怕除掉宦官後,權力再次落入袁氏手中,但還想利用袁氏宗族的力量除掉宦官。

何進、袁紹召董卓進京,自以為董卓是何進、袁氏提攜、培植的勢力,是能夠掌控的,也是平衡的結果。否則,也不會輕易召董卓進京。

不曾想何進沒殺得了宦官,反被宦官所殺;何進部下吳匡懷疑是何苗通風報信,就誅殺了何苗。如此一來,儘管袁紹與何進舊部一起殺掉了宦官,但彼此的勢力和合作的意願,由於何進被殺,變得七零八亂。

宦官被除、何苗被殺,何太后徹底失去掌控力;何進被殺,其部下也樹倒猢猻散。

如此一來,本是打醬油的袁紹,就處在了風口浪尖上。

風大豬也可以飛起來,藉助這個風勢,袁紹本可以起飛的。袁氏家族樹大根深,這是最好的時機。

但由於袁紹性格優柔寡斷,好謀而無決。更何況沒有絕對勢力與何進相抗衡,企圖依賴董卓的勢力牽制何進。

但何進一死,袁氏又難以獨自對抗董卓。再加上曹操、盧植等人,本來就不贊成召董卓進京。袁紹缺乏領袖氣質,並不足以威服朝臣。跟袁氏一起對抗董卓,其結果很不確定,很可能自取滅亡。

鮑信本是何進的部下,儘管支持袁紹殺掉董卓,看到袁紹這個情況,也是失望地回去啦。

其一,能不能殺掉董卓?

殺不掉董卓就會被董卓所殺,風險太大。

其二,殺掉董卓之後,能不能控制得了鮑信也是個大問題,控制不了又是另一個董卓。如此一來,袁紹就是為人做嫁衣。

總之,袁紹多端寡要,好謀少決。總想算計別人,最後被人家算計了。

董卓自領兵征伐羌胡、鎮壓黃巾軍以來,因為戰功顯赫,受到朝廷重用,不斷升遷。但其野心也日益膨脹,野心勃勃,目中無人。

屯兵河東以後,整個隴西都成了董卓的勢力範圍。不僅掌握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地方軍閥豪強,而且是朝廷命官、邊陲重臣。極度膨脹的野心,促使他積極積蓄力量,策劃問鼎中央政權的行動。

董卓不僅勢力強大,而且蓄謀已久。

何進徵召董卓進京,正中其下懷。董卓所帶領的三千人馬,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歷經百戰的鐵甲將士,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董卓是精心策劃、早有預謀的行動,絕不會帶著一批酒囊飯袋來京師做一日遊。

如果真要動起手來,鮑信臨時招募的那些軍士,恐怕不會是董卓的對手。

看一下董卓被殺之後,董卓部將李傕、郭祀、樊稠、張濟等人的霸道行徑,就清楚,只要董卓能夠堅持幾天,幾十萬西涼軍就會趕到京師。

袁紹畢竟也是後來了不起的軍閥勢力,並非想象中那麼菜。這個後果,袁紹一定會想象得到。

雖然董卓初入京師,是除掉他的最好時機。但勝算並不大,袁紹當初選擇不直接與董卓對抗是明智的。否則,想之後佔據河北,成為一方諸侯的機會也沒有了。

就當時的情況看,袁紹比曹操勢力大一些,但與董卓相比就微不足道。

曹操看明白後,悄悄地溜了。袁紹想留下性命,也只有逃走這條道。

董卓進京初期,袁紹為何不先下手鏟除董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