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邻居家的两个娃都怕黑,一到晚上就离不开人。老大是姑娘,都六岁了还搂着姥姥睡,老二是男孩,今年四岁,白天傻大胆,到了晚上比姐姐还黏人。用姥姥的话说:“我小时候没有电,月黑风高的害怕也就罢了,搞不懂为啥这俩孩子一个比一个胆子小!”

大家知道,孩子怕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可真的像邻居姥姥说的那样,怕黑是胆子小吗?其实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怕黑是泛灵心理在起作用,而泛灵期是人类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什么是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幼儿期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会逐渐缩小。

简单地说,泛灵即万物有灵,是指在孩子的认知中,即便是小狗小猫、花花草草玩具墙壁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喜欢对着自己的玩具说话,把布娃娃当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吃饭睡觉都跟这个好朋友形影不离。

心理学认为,孩子怕黑是源于对黑暗中事物的想象。当然怕黑的孩子内心的感受也大不相同,比如有些孩子害怕是因为黑暗中藏着怪兽,有些孩子认为黑暗里站着老妖婆,另一些孩子会认为黑的地方有鬼。在孩子的认知里,这些吓人的东西都是实际存在的。

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泛灵心理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把布娃娃当成好朋友,跟布娃娃形影不离,布娃娃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成人世界的闺蜜好友。有这么一个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陪伴,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朋友”能给他安慰,在孩子快乐的时候有人跟她一起分享。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代替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朋友”可以随时随地给孩子最好的鼓励和帮助。所以,泛灵心理带来的假想朋友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

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2、能促进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泛灵心理能给孩子带来非凡的想象力,比如孩子画出的太阳是笑眯眯的,孩子把数字“0”说成是面包,“1”当成油条,把“2”叫做小鸭子,把“3”看成耳朵,这种发散思维极大地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和创作力的培养,这种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无可替代的。

3、让孩子远离真实生活,容易本末倒置

泛灵心理给孩子带来的弊端是,如果孩子过于依赖虚假的朋友,现实空间就会变得日益狭隘。孩子毕竟还小,一旦卡通或媒介上的事物在孩子的认知里先入为主,比如她的脑子里装着小人鱼,就无法领略真正的大海对视听的震撼。

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发展需要现实生活体验,而泛灵的世界毕竟是想象出来的,再美好也是假的,不具备生活气息。现在很多儿童沉迷于动画片,缺少对真实生活的接触和体验,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孩子处在泛灵期,家长如何正确应对?

泛灵心理对孩子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家长该采取怎么样的对策呢?

1、用拟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的好奇心是先天性的,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人难以用孩子的语言做出回答,这时候,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例如:对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这个问题,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

2、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同情心

父母还可以将物“拟人化”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可以说:“草这么小你踩到它它会痛的;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伤心的;;你弄脏了墙壁,它变得难看见了人会害羞的。”

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3、不盲目利用泛灵心理吓唬孩子

很多人都有小时候被吓唬的经历,比如不听话被大灰狼叼走,不睡觉把你扔到街上送给老巫婆等,虽然用这样的方式虽然对孩子能起到很好的震慑效果,但造成的心理阴影是会影响一生的。

当孩子对泛灵事物产生害怕心理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强化这种恐惧心理,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探究清楚害怕事物的真相,给予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比如,问孩子为什么怕黑,打开灯打开门,让他看到黑暗中和门后边没有吓人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怕黑只是因为胆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泛灵心理妈妈要知道

4、不用泛灵心理为孩子的过错推卸责任。

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特别是隔辈带娃的时候,孩子不小心被板凳绊倒大哭,奶奶姥姥们会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打板凳骂地面,让孩子在报复的过程中恢复情绪,止住哭声。

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板凳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小板凳。

你家孩子有过明显的泛灵期吗?你是如何应对的?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