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脣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CCTV-10

2020.4.28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四川卷 彭州篇


彭州篇 預告片


唐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朝廷取天彭門之名,於湔江流域始置彭州,這一地名沿用至今。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做工堪稱精湛的青銅觶


1959年冬天,彭縣竹瓦街成灌鐵路施工現場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甕內十三件青銅兵器和八件青銅容器,讓在場工人大為震驚。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經過文物專家鑑定,這些青銅器全部出自於商末周初。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而更讓文物專家們驚歎的是,這批青銅器中居然還有一隻做工堪稱精湛的青銅觶。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觶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器中的一種酒器。這隻青銅觶整體採用“侈口”造型,觶身鑄有“牧正父己”的銘文,腹部膨出,器形起伏多變,壁厚僅為1.5毫米,鑄造工藝極為精細。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據專家考證,“牧正”是管理畜牧業的官職,“父己”是那位官員的族號或名字。從銘文推斷,這件青銅觶最初屬於商朝一名掌管畜牧業的貴族。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自1959年至今,彭州已先後出土商周時期青銅器70餘件。這些青銅器整體造型大多與中原十分相似,但細節之處呈現出明顯的古蜀文化特徵。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古今兩座湔江堰聚首天彭門


湔江發源於彭州境內的龍門山脈,沿岸兼具了山地、丘陵與平原的物產,是蜀中的富饒之地。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公元前141年,一場水旱交加的災害席捲了湔江流域。

為根治湔江水患,剛剛上任的蜀郡太守文翁決定分流疏導。經過勘察地勢後,文翁在湔江位於山區與平原交界處的峽谷“天彭門”修築湔江堰,將湔江流水均勻地分流到九條河道之中,既消除了湔江上游洩洪不暢的隱患,也保障了下游地區的水源充足。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2019年初,為保障湔江四季水量均衡,實現排澇與蓄水的雙重效能,彭州市決定在湔江修建閘壩。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湔江地勢落差高達4000餘米,上游位於山區,下游又被地勢分隔為九條河道,難以匯聚充足的水源,閘壩選址成為一大技術難題。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經過多次論證,施工人員們發現西漢湔江堰的選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餘脈與成都平原的分野,地勢相對平緩,兩山之間便於施工築壩,於是最終決定將壩址選定在天彭門。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距西漢湔江堰工程兩千餘年後,一座全新的閘壩在天彭門開工興建。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湔江堰閘壩不僅是湔江的水利樞紐,也是天彭門中一座宏闊地標。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彭州人使用的陶製品,幾乎全部出自桂花鎮,稱為“桂花土陶”。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高品質的陶土,造就了桂花土陶出類拔萃的品性。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彭州蘊藏的白、黃、紅三色陶土,是桂花土陶的重要生產原料。這種陶土黏性高、可塑性強、燒製時不易開裂。造型精美的陶胎經不同爐溫燒製,呈現出或明或暗的多種色調。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蘭章樹出身陶藝世家,不僅承襲了家傳技藝,而且在年輕時多方拜師求教,將各家之長集於一身,如今已是桂花鎮首屈一指的製陶名匠。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在陶匠蘭章樹的工坊,一座龍窯已沿用約400年,是川西地區留存至今的一座龍窯。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2006年,桂花土陶傳統制作工藝入選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蘭章樹成為這一技藝的傳承人。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隨著社會的發展,桂花鎮的陶器製作理念轉向了以景觀陶、工藝陶為主,結合當代審美元素,創造出更多用於觀賞、裝飾的土陶藝術品。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


酥而不硬、脆而不碎的軍屯鍋魁,是彭州人偏愛的獨特口味。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一打、二抹、三烤”,製作軍屯鍋魁工序看似簡單,其實手藝全在火候上。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拍打成形的面做成鍋魁後,要先在餅鐺中煎炸,煎至七成熟後放入餅鐺,直接用爐火燒烤。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在彭州人的記憶中,軍屯鍋魁最早源於軍樂鎮。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軍樂鎮原名軍屯鎮,因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和大將姜維在當地駐軍屯田而得名。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相傳,姜維少年時曾在西羌部族生活,常見羌人烤制胡餅,既可以當做日常食物,也可以在放牧或出征時攜帶。在軍屯鎮駐兵時,姜維親手指點將士們烤制胡餅,做為行軍的乾糧。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胡餅可在行軍途中以頭盔為鍋烤制,故得名“鍋盔”。鍋盔的做法流傳到民間後,漸漸因諧音被稱為“鍋魁”。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軍屯鍋魁早年用純面烤制,在清代被加入了各種餡料,口感變得更加豐富,既可以作為小吃,也可以當做正餐,甜鹹麻辣諸般口味,能夠滿足每一位食客的偏好。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2018年,軍屯鍋魁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白鹿鎮歌聲悠遠


星羅棋佈的飛來峰群,是彭州獨有的雄奇景觀,更是世界地質研究領域難得一遇的奇特地標。史前世界的天工造化,使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嘉賓慕名而至,開啟了龍門山脈的探秘之旅。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2001年3月,四川龍門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名單。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立夏時節,一年一度的“白鹿之夏”音樂節拉開序幕,一曲《白鹿的傳說》將晚會氣氛推向高潮。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白鹿鎮音樂晚會,是一場融入了彭州山水之聲的藝術佳節,讓遊客們感受到心靈的啟迪。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2015年,白鹿鎮與法國音樂小城莫雷市結為友好城鎮,每年都有眾多國內外音樂家來到白鹿鎮創作和演出。如今,白鹿鎮已是四川省著名的音樂創作基地。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相伴昇平歌舞、盛世強音,彭州大地迸發出生生不息的無限活力,恰如湔江兩岸常綠的青山,不謝的芳華。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篇》

播出時間:2020年4月28日 15:38


中國影像方誌| 彭州:青銅觶工藝精細桂花土陶造型精美 軍屯鍋魁唇齒留香白鹿鎮歌聲悠遠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賈文傑(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