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帶來的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是全球最常見的蚊媒病毒感染,主要通過白紋伊蚊(花斑蚊)叮咬傳播。該病傳播速度快,患者通常出現與流感類似的症狀,有時還會發展為可能致命的併發症,稱為重症登革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近幾十年全球登革熱發病率大幅度增長,約有一半人口面臨登革熱威脅。登革熱廣泛流行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廣東、雲南等地也曾多次出現登革疫情,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登革熱尚無特異性治療藥物,長期以來只能靠滅蚊等手段預防。開發有效的登革熱疫苗,是控制登革熱傳播的重要手段。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帶來的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的登場

登革熱從被發現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最早記錄的登革熱發生在1779年,在印尼雅加達、埃及開羅及美國費城爆發流行,1954年,澳洲湯斯維爾爆發“登革熱”,40萬居民中有15萬人發病。當時登革熱病毒有個別稱叫做“斷骨熱”或“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登革熱屬於黃熱病毒屬,因此又稱為黃病毒。

2014年,廣東省及廣州市登革熱疫情更是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爆發流行,到2015年12月,報告病例數近4萬,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引起國家及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

登革熱病毒的分佈

登革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被形容為“瘧疾的窮親戚”。這主要是由於登革熱的大爆發地點大多在東南亞、印度、西太平洋和南美洲等一些經濟較落後的地區,與惡劣的衛生條件很有關係,其傳播主體均為蚊蟲。由於蚊蟲在高溫氣候下“殺傷力”最強,登革熱主要發生於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等地。

登革熱流行季節常是天氣溼熱、蚊蟲滋生的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登革熱病毒的傳播

登革熱的傳播途徑是通過蚊子叮咬,而不是通過呼吸道或接觸傳播,也就是說,你哪怕與一位登革熱病人面對面,也不意味著你就會被傳染。

登革熱由四種不同、但卻緊密相關的病毒引起(DEN-1、DEN-2、DEN-3和DEN-4)。感染一種病毒並恢復後,對該病毒具有終生免疫,但對此後感染的其他三種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暫的交叉免疫。隨後感染其它種類病毒會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熱的危險。

登革熱病毒的症狀

登革熱是一種嚴重流感樣疾病,影響嬰兒、幼兒和成人,但極少引起死亡。如果高熱(40°C/104°F)伴隨以下症狀中的兩種,則須考慮登革熱:嚴重頭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關節痛、噁心、嘔吐、腺體腫脹以及出疹。症狀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之後經潛伏期5~8天,前驅症有鼻炎、結膜炎,突然高熱、惡寒、頭痛、眼眶後痛、肌炎、劇烈性頭痛、肌痛、關節痛、噁心、嘔吐、乏力、厭食,第1次發熱可達39~40℃。持續4~5天下降,症狀減輕約1 ~3天后再次出現高熱(雙峰熱) 發病3~5天,多數病人首先在軀幹兩側出現麻疹樣紅斑,逐漸向四肢發展,以前臂屈側為多,呈猩紅熱樣皮疹,向顏面、四肢擴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蹠、踝及小腿可見紫癜樣斑丘疹,伴瘙癢,消退後有脫屑。病人多伴淺表淋巴結腫大。

重症登革熱是一種有可能因血漿滲漏、積液、呼吸窘迫、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傷導致死亡的併發症。最初症狀出現 3-7 天后會在溫度(38°C/100°F)下降的同時出現一些預警跡象,包括: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牙齦出血、全身乏力、煩躁不安、嘔吐物帶血。隨後 24-48 小時為治療關鍵階段,患者可能死亡,需要進行適當醫護處理以避免併發症和死亡風險。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帶來的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病毒的治療

目前,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異治療方法。對於重症登革熱,具有經驗,並且瞭解該病情況和進程的醫生和護士可以挽救生命 ---- 把死亡率從 20% 多降低到不足 1%。重症登革熱醫護的核心在於保持患者的體液量。

目前,尚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開發登革熱 / 重症登革熱疫苗的工作具有挑戰性。儘管如此,疫苗開發工作近來已取得進展。世衛組織向各國和私營部門夥伴提供技術建議和指導,對疫苗開發和評估給予支持。幾種候選疫苗正處於不同試驗階段。

(一)一般治療:

1、臥床休息,清淡飲食;

2、防蚊隔離至退熱及症狀緩解;

3、監測神志、生命體徵、尿量,血小板,HCT等。

(二)對症治療:

1、退熱:以物理降溫為主;

2、補液:口服補液為主;

3、鎮靜止痛:可給與安定、顱痛定等對症處理。

(三)重症登革熱的治療:

除一般治療中提及的監測指標外,重症登革熱病例還應進行電解質的動態監測。對出現嚴重血漿滲漏、休克、ARDS、嚴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應積極採取相應治療。

1、補液原則:重症登革熱補液原則是維持良好的組織器官灌注。可給予平衡鹽等晶體液,滲出嚴重者應及時補充白蛋白等膠體液。根據患者HCT、血小板、電解質情況隨時調整補液的種類和數量,在尿量達約0.5 ml/kg/h的前提下,應儘量減少靜脈補液量。

2、抗休克治療:出現休克時應儘快進行液體復甦治療,輸液種類及輸液量見補液原則,同時積極糾正酸鹼失衡。液體復甦治療無法維持血壓時,應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嚴重出血引起的休克,應及時輸注紅細胞或全血等。有條件可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並指導治療。

3、出血的治療:

(1)出血部位明確者,如嚴重鼻衄給予局部止血。胃腸道出血者給予制酸藥。儘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診斷及治療;

(2)嚴重出血者,根據病情及時輸注紅細胞;

(3)嚴重出血伴血小板顯著減少應輸注血小板。

4、其他治療:在循環支持治療及出血治療的同時,應當重視其他器官功能狀態的監測及治療;預防並及時治療各種併發症。

(五)中醫辨證治療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

(1)衛氣同病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痛,身骨疼痛,顏面潮紅,四肢倦怠,口微渴。舌邊尖紅,苔白或黃而濁,脈浮數或濡數。

治法:清暑化溼,透表解肌。

參考方藥:新加香薷飲合柴葛解肌湯加減。葛根、金銀花、連翹、柴胡、黃芩、淡竹葉、香薷、甘草、白扁豆等。

(2)熱鬱氣分證

臨床表現:壯熱面赤,皮膚斑疹,煩渴汗多,肌肉痠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保津,宣鬱透邪。

參考方藥:白虎湯合梔子豉湯加減。生石膏、知母、梔子、淡豆豉、青蒿、甘草等。

(3)邪伏膜原證

臨床表現:寒戰壯熱,或但熱不寒,頭痛而重,面目紅赤,肢體沉重酸楚,納呆,胸脘滿悶,呃逆或嘔吐,小便短赤。舌赤,苔白厚膩濁或白如積粉,脈濡數。

治法:疏利透達,闢穢化濁。

參考方藥:達原飲加減。檳榔、黃芩、白芍、青蒿、知母、厚朴、草果、半夏、金銀花等。

(4)瘀毒交結證

臨床表現:發熱或身熱已退,頭暈乏力,納呆欲嘔,腹痛拒按,肌膚瘀斑,便下膿血或並見其他出血證。舌暗紅,苔少,脈細澀。

治法:涼血止血,解毒化瘀。

參考藥物: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山梔子、生地黃、赤芍、丹皮、大小薊、紫珠草、側柏炭、地榆、槐花、仙鶴草等。

(5)陽氣暴脫證

臨床表現:身熱驟降,面色蒼白,氣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溼冷,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肌膚斑疹或見各種出血。舌質淡紅,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固脫。

參考方藥: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紅參(另煎兌入)、麥冬、五味子、熟附子、乾薑、肉桂等。

(6)毒陷心包證

臨床表現:身熱灼手,神昏譫語,頸項強直,肌膚瘀斑,或四肢抽搐。舌絳,苔黃燥,脈細滑數。

法:清營養陰,豁痰開竅。

參考方藥:清宮湯加減。水牛角、羚羊角、元參、麥冬、蓮子心、竹葉、連翹、石菖蒲、鬱金等。

(7)餘邪未淨證

臨床表現:疲倦乏力,皮膚髮疹,脘痞納呆,小便短少。舌苔未淨,脈細略數。

治法:益氣養陰,解毒透疹。

參考方藥:竹葉石膏湯加減。竹葉、石膏、麥冬、人參、佩蘭、蘆根、赤芍、紫草、生地、扁豆、甘草等。

(六)辨證選擇口服中成藥或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可選擇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益氣固脫、醒腦開竅類製劑。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帶來的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病毒的預防

目前,控制或預防登革熱病毒傳播的唯一方法是與其蚊媒作鬥爭,包括:通過環境治理防止蚊子獲得產卵地;妥善處理固體廢物,防止人為製造蚊蟲棲息地;為家庭儲水容器蓋上蓋子,並每週清空和清潔;對室外儲水容器施用適當殺蟲劑;使用個人家庭防護,如紗窗、長袖衣服、經殺蟲劑處理的材料、蚊香和噴霧式殺蟲劑;改善和動員社區參與,實現持續病媒控制;在疾病流行期間,實施緊急病媒控制措施,包括廣泛使用殺蟲劑,積極監測病媒情況,以確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參考資料:

1. 登革熱疾病的流行特徵及病毒檢測(文豔瓊、朱柏珍,黃愛群,徐明霞,鍾秀茵)----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年6月 第13卷 第11期

2. 以蚊治蚊,控制和阻斷登革熱病毒(蔡珊珊)----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4年11月12日 第29卷 第21期

3. 兇猛登革熱(畫意)---- 金秋 2015年

4. 登革熱診療指南(2014年版)

題圖來自pexels.com,授權基於CC0協議,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