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带来的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最常见的蚊媒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该病传播速度快,患者通常出现与流感类似的症状,有时还会发展为可能致命的并发症,称为重症登革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约有一半人口面临登革热威胁。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云南等地也曾多次出现登革疫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长期以来只能靠灭蚊等手段预防。开发有效的登革热疫苗,是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手段。

人类历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带来的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的登场

登革热从被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录的登革热发生在1779年,在印尼雅加达、埃及开罗及美国费城爆发流行,1954年,澳洲汤斯维尔爆发“登革热”,40万居民中有15万人发病。当时登革热病毒有个别称叫做“断骨热”或“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登革热属于黄热病毒属,因此又称为黄病毒。

2014年,广东省及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更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爆发流行,到2015年12月,报告病例数近4万,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

登革热病毒的分布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被形容为“疟疾的穷亲戚”。这主要是由于登革热的大爆发地点大多在东南亚、印度、西太平洋和南美洲等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与恶劣的卫生条件很有关系,其传播主体均为蚊虫。由于蚊虫在高温气候下“杀伤力”最强,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蚊子叮咬,而不是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播,也就是说,你哪怕与一位登革热病人面对面,也不意味着你就会被传染。

登革热由四种不同、但却紧密相关的病毒引起(DEN-1、DEN-2、DEN-3和DEN-4)。感染一种病毒并恢复后,对该病毒具有终生免疫,但对此后感染的其他三种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随后感染其它种类病毒会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危险。

登革热病毒的症状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流感样疾病,影响婴儿、幼儿和成人,但极少引起死亡。如果高热(40°C/104°F)伴随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则须考虑登革热:严重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胀以及出疹。症状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之后经潜伏期5~8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突然高热、恶寒、头痛、眼眶后痛、肌炎、剧烈性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 ~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 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重症登革热是一种有可能因血浆渗漏、积液、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伤导致死亡的并发症。最初症状出现 3-7 天后会在温度(38°C/100°F)下降的同时出现一些预警迹象,包括: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牙龈出血、全身乏力、烦躁不安、呕吐物带血。随后 24-48 小时为治疗关键阶段,患者可能死亡,需要进行适当医护处理以避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人类历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带来的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病毒的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对于重症登革热,具有经验,并且了解该病情况和进程的医生和护士可以挽救生命 ---- 把死亡率从 20% 多降低到不足 1%。重症登革热医护的核心在于保持患者的体液量。

目前,尚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开发登革热 / 重症登革热疫苗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尽管如此,疫苗开发工作近来已取得进展。世卫组织向各国和私营部门伙伴提供技术建议和指导,对疫苗开发和评估给予支持。几种候选疫苗正处于不同试验阶段。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1、补液原则: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0.5 ml/kg/h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治疗: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2)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4、其他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五)中医辨证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参考方药:新加香薷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淡竹叶、香薷、甘草、白扁豆等。

(2)热郁气分证

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皮肤斑疹,烦渴汗多,肌肉酸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保津,宣郁透邪。

参考方药:白虎汤合栀子豉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栀子、淡豆豉、青蒿、甘草等。

(3)邪伏膜原证

临床表现:寒战壮热,或但热不寒,头痛而重,面目红赤,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满闷,呃逆或呕吐,小便短赤。舌赤,苔白厚腻浊或白如积粉,脉濡数。

治法:疏利透达,辟秽化浊。

参考方药:达原饮加减。槟榔、黄芩、白芍、青蒿、知母、厚朴、草果、半夏、金银花等。

(4)瘀毒交结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身热已退,头晕乏力,纳呆欲呕,腹痛拒按,肌肤瘀斑,便下脓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舌暗红,苔少,脉细涩。

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

(5)阳气暴脱证

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

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

(6)毒陷心包证

临床表现:身热灼手,神昏谵语,颈项强直,肌肤瘀斑,或四肢抽搐。舌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参考方药:清宫汤加减。水牛角、羚羊角、元参、麦冬、莲子心、竹叶、连翘、石菖蒲、郁金等。

(7)余邪未净证

临床表现:疲倦乏力,皮肤发疹,脘痞纳呆,小便短少。舌苔未净,脉细略数。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透疹。

参考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石膏、麦冬、人参、佩兰、芦根、赤芍、紫草、生地、扁豆、甘草等。

(六)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

人类历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八:蚊子带来的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病毒的预防

目前,控制或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唯一方法是与其蚊媒作斗争,包括:通过环境治理防止蚊子获得产卵地;妥善处理固体废物,防止人为制造蚊虫栖息地;为家庭储水容器盖上盖子,并每周清空和清洁;对室外储水容器施用适当杀虫剂;使用个人家庭防护,如纱窗、长袖衣服、经杀虫剂处理的材料、蚊香和喷雾式杀虫剂;改善和动员社区参与,实现持续病媒控制;在疾病流行期间,实施紧急病媒控制措施,包括广泛使用杀虫剂,积极监测病媒情况,以确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 登革热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病毒检测(文艳琼、朱柏珍,黄爱群,徐明霞,钟秀茵)----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年6月 第13卷 第11期

2. 以蚊治蚊,控制和阻断登革热病毒(蔡珊珊)----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年11月12日 第29卷 第21期

3. 凶猛登革热(画意)---- 金秋 2015年

4.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题图来自pexels.com,授权基于CC0协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