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成泰逸


回答問題前,首先感謝我們的祖先,給我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漢字,用一個個美妙的方塊字,記載我們的所思所想和發生的事情。相互交流,表達我們細膩的感情,不同的心意,記載今天,留給未來,讓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入文明社會。我個人認為,漢字的創造,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應該列於四大發明之前。如果沒有文字,不僅四大發明會更困難,即使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很不方便。

現在回答問題:為什麼有人說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我認為,不論漢字還是其他文字,世界上的任何文字都是人類在長期實踐和交往的需要中產生的。起初,都是描摹某種物體或動植物的形狀,用來記載事情和表達思想,慢慢形成了文字。後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類對文字進行了不同的改進。許多人種將其演變成了某種固定的符號字母,這種固定的符號字母與原先表示的意義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通過這些符號字母的排列組合表示某種特定的含義,就形成了由符號字母組成的語言文字。如現在世界上比較普遍流行的英語、俄語、法語,德語等,國內不同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等。

只有漢字經過象形會意形聲的變化,慢慢演化成了一個個的方塊字,每個方塊字代表不同的含義。受漢字的影響,中國周邊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也分別形成了自己國家的文字,長的近千年,時間短的才幾十年,如越南。

有意思的是,文字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我們並沒有發現創造文字的祖先有記載。流傳甚廣的神話傳說是倉頡造字,在倉頡的時代,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用繩子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來又用刀子在木頭和竹子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這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倉頡決心創造出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表達方式。於是,他晝思夜想,觀天上星宿、看地上山川脈絡、鳥獸蟲魚、草木器具,描摹繪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把這種符號叫作"字"。給每個字規定了不同的讀音,為了表達更準確,還有多字一音和一字多音。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形成了一個個方塊字,即我們今天普遍運用的漢字。

這只是傳說,沒有證據支持。有證據的考古證明,文字的歷史,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基本成熟約四千年左右。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時期,發現了刀刻的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用刀刻在獸骨或龜甲上。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將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到了秦朝,丞相李斯等人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

小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完善,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毛筆的出現,又出現了秦隸字體、漢代出現了漢隸書,漢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至唐朝出現了狂草和楷書(又稱真書)。

漢代劉德升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傳至今日,即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一般認為: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易於雕刻,筆形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的鉛字體,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我們稱為宋體。隨著電腦的出現,漢字電腦化,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眾多字體。

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

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電腦體文字實用性強,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獨特的,從象形的圖畫到發展到一個個的方塊字型,從適應刀刻到毛筆書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到現代的電腦體,各個時代的漢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每個漢字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漢字也作為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一種日益國際化的語言文字,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所以說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天地不言666


我們漢字之所以與現今世上大多數文字系統不一樣,不是因為兩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而是第一代原生文字與第二代次生文字的區別。

我們漢字屬於第一代的原生文字;

而如今的西方文字,隸屬於印歐語系。這些字母文字都屬於第二代的次生文字。

注意了,這裡的第二代並不是第一代的進化產物,反而是低級別形態。

1、四大文明都是象形文字。

文字在誕生的初期,都會下意識的模仿所看到的事物來代表它的含義。

所以原生文字在初期,都是類似於圖畫的形式。

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巴比倫文明,這裡使用的是楔形文字。而楔形文字就是象形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蘇美爾人就創造了楔形文字。

  • 為何叫楔形文字呢?

因為蘇美爾人的文字載體是制好的泥板,他們用削尖了的蘆葦杆或者是木棒,在泥板上刻字。然後將泥板晾乾、存儲。

因為書寫工具的限制,他們寫的字一板一眼的,線條筆直,就像楔子一樣。

所以後世發掘出來後,就命名為楔形文字。

再比如古埃及,因為北非沙漠化嚴重,所以古埃及人先用個小木棍將自己的象形文字劃在沙地上,然後在羊皮上謄寫。

古印度則是印章文字,他們用象牙、石頭打磨成印章,然後在印章上刻字。

關於印度文字有個傳說,說他們的創世神梵天創造了世界萬物後,見人類只能用語言交流,為避免人類遺忘,於是按照萬物的形狀創造了文字。

所以,四大古文明的文字,其實都屬於象形文字,這是人類歷史演變的規律。

2、次生文字的誕生

因為其他三大古文明相繼滅亡,他們的文字也自然就成了死的文字。

在文明滅亡以前,因為文明的優越性,在交流中必要導致文字擴散,進而被別的民族吸收。

而外來的文字必定會進行本土化的演變,象形文字就在這種演變中消失了。

  • 可能有的朋友要問,為何我們漢字演變怎麼沒有消失?

因為我們是自己人來演變自己的文字,而另外三大古文明周邊,是別人來演變外來文字。

這勢必導致外來文字體系的消失,何況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其文明的優越性早已不再。

例如,楔形文字在青銅時代早期有大約1000個,而到末期已經只有500個左右了。

而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人在文字的演變中,更是將楔形文字演變成了音節符號。

整個印歐語系就是屬於音節符號式的次生文字。

也就是說它不屬於最初原生的,而是外來的文字演化而成的。

現代西方的音節符號文字來源於腓尼基人的文字,被古希臘吸收,逐漸演變成古希臘自己的音節文字,最後隨著古希臘的文明傳播到整個歐洲。

3、漢字的優越性

漢字的優越性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兼具了簡潔與美感,且組合的多樣化。

它可以單個字單個字的隨意組合,而來表示新事物。

這一點在西方次生文字中絕不可能。

看看《大英百科字典》,只要有什麼新生事物的產生,或從別的文明中吸收的事物,都必須專門為之創造一個單詞。

比如中國的“大媽”、“廣場舞”等,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彙,就必須專門創造。

而長此以往,這個時代新生事物越來越多,英語就會變得臃腫不堪。要掌握英語,那麼需要學習的詞彙也就越來越龐大。

想想都可怕。

而西方其他文字還不如英語,因為他們根本不吸納別的文明中的詞彙,這就會導致自己文字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最終被淘汰。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吸納吧,自己文字會過於臃腫不堪;不吸納吧,自己文字已經滿足不了使用需求。

看看韓國文字,因為它是受原生文字漢字的影響,所以外形上也是單個字體。但因為它是表音文字,這樣單一的次生文字現在已經出現了弊端。

比如,韓國的法律許多條文就必須要用漢字來輔助解釋,否則只用韓文書寫就會產生歧義,這對法律來說是致命的。

再比如日文。

日本歷史上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引進我們漢字,一次唐代,一次明代,一次近代。

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文字已經跟不上發展的需要了,而現在他們又在引進我們的簡體字。

再來看看我們漢字。

漢字的數量已經定型,基本上不用再創造文字,只需要字與字的組合就能應對現代社會的發展。

這是體系的優勢,它不是一個字代表一種事物,而是內部的複雜組合,有點類似於圍棋。

簡潔、美感、複雜多樣,這就是原生文字的優勢。

以上。


關山老愚


漢字作為傳承自上古的表意文字,在表音文字佔主體的當今世界,可謂是獨樹一幟,大熊貓一般的存在。然而,終究是歷史離我們太遠,大多人忘記了它本來的面目。

拼音文字大行其道只是如今的狀態,將時間回撥三千年,那時候的腓尼基文字才是獨一份的拼音文字。

這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腓尼基文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3000多年前,看看3000多年的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文字格局變了天。

3000多年前,在四大原生文明區分別使用漢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字、古印度土著的印章文字。這在學術上叫作“自源文字”,即由使用這種文字的民族自行創制,並發展下來的文字。而這時候位於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中間地帶的腓尼基在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的基礎上再添加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母,創造出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腓尼基文字的廣泛傳播

腓尼基人把埃及的輔音聲旁變成輔音字母,希臘人又把用不到的腓尼基輔音變成了元音字母整個體系就這樣形成了。這個體系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所以對於屈折無比複雜、輔音變形極多的閃語和印歐語來說,是非常合適字母體系反過來大面積吞噬了楔形文字。

在航運業的發展中,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在塞浦路斯、馬耳他、撒丁島和馬賽,在頻繁的商業貿易中,與記錄知識性內容不同,貿易相關的記錄,不需要多少保存多少年份,所以精確度要求降低。此外,記錄的貨物都是重複的,這就使得文字簡化成為貿易記錄的最優先需求。

於是,腓尼基文字就在更早的象形文字基礎上,逐漸抽取特定發音的簡單象形文字字符合並作為類似速記符的表音記號。經歷歲月優化,發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

而這種字母簡單好記,易於學習,而且還十分適合當時地中海的商業貿易,所以迅速向西傳播到愛琴海和海臘斯地區,腓尼基字母表孕育了最早的希臘字母表,併成為所有西方字母表的祖先。在東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亞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萊、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國的維吾爾、蒙古、滿文字母也是由此派生演化而來。

雖然拼音文字確實容易學,但穩定性差。因而,拼音文字對文明傳承而言,其實是劣幣驅逐良幣。那麼,對比航海文明的貿易殖民擴張,中國農業文明的擴張,是文教殖民擴張:即對新擴張地區進行制度、生產技術的輸出。這一切都植根於文字。所以我們的擴張極度依賴文字,穩定度很差的拼音文字在中國完全沒有生存土壤。

字母文字對中國漢字的幾次挑戰

東漢末年,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大量高僧西行帶回來大量印度佛經,印度文字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但對漢字的地位挑戰宣告失敗,後世阿拉伯字母,甚至蒙古字母來寫漢語的都很多,但他們完全無法撼動漢字。

直到近代,中國文化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壓制,新文化運動大背景下,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提倡漢字拉丁化,其中劉半農、魯迅等最為積極。提出漢字拉丁化,設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廢除漢字。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希望以此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中國廣大人民的識字率,同西方國家接軌。但是其過程並不順利,同時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也做了不少類似嘗試,但除越南外都告失敗。

不是因為漢字有什麼魔力,而是因為華夏的文化一直如巨輪一樣自我演進,具有無可媲美的穩定性。漢字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基因,試圖以工具性字母代替,從根本上就沒有可能性。

漢字的發展前景光明

原創文字從一開始相對於字母文字就是一種高階語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字母文字只是一種上手較快的初級語言。以漢語和英語語言結構為例,英語的基礎元素較少26個,其中只有兩個具有意義:a、i,排列方式只有左右排列。從發展角度來看英文單詞會越來越長,越來越多。

英語世界自己對這個硬傷也有清晰的認識,並且擁有一個頗有自嘲意味的長單詞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意思是“長單詞恐懼症”。


舉幾個例子,就可見一斑。如化學方面,看看元素週期表。化學元素的英文全拼複雜而繞口,從化學單詞的簡繁就可以明顯看到人類對元素的認識掌握的過程,比如銅、金、鐵、銀、鉛等最早能夠使用的元素,對應的英文為copper、Gold、iron、silver、lead等。

人類歷史初期,認識和使用的金屬都相當有限,在創造相應單詞時都顯得遊刃有餘,字母較少,發音也比較簡單,多為雙音節或三音節即可。而到現在人類發現的元素已經增多到118種之多,創造相應單詞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

比如鑭系、錒系金屬,拼音文字造字起來確實要麻煩枯燥的多,需要考慮與現有字是否衝突、能否符合讀音規則、能否指定相應簡寫等,雖然加入了-ium等詞綴,仍然很難緩解這一窘境。


而漢語就輕鬆多了,這種造字叫做形聲字,只需要用“釒”字旁加一個比較順眼簡單的字就可以了,甚至讀音都一併可以確定下來。金屬元素就加“釒”字旁,氣體元素就用“氣”字旁,非金屬元素就用“石”字旁和“氵”字旁,造字毫無壓力。

漢語和英語就像兩個不同風格的建築。漢語根基深厚,佔地面積也大,雕樑畫棟、樣式豐富,可以不斷的添磚加瓦;而英語地基淺薄,佔地面積小還只能往高加樓層,到達一定的高度後便難以為繼,只好不斷地新搭支架以維持建築的穩定,往後還要定期拆除生鏽的支架換上新的。


歸根結底,文字的物理特性已經決定了語言的發展性。


中國較為封閉的地理單元以及與其他文明區較遠的距離使得中國文明能夠一直穩定發展並傳承至今,雖然屢遭外敵入侵甚至國滅,但文化始終傳承,漢字地位絲毫未能動搖,歷經幾千年為世界保留了唯一從上古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成為世界文字體系中最獨特的存在。

然而正因為與眾不同才更顯得彌足珍貴。最令人讚歎的是古老的漢字在今天依然顯示著它的優越性,煥發出新的生機,它不僅是中國的財富,更是世界最珍貴的文化瑰寶,我們應該為它感到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