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為了滿足那些對 NOWRE 編輯團隊感到好奇的讀者朋友,我們又重新調回了這個由編輯部成員組成的分享欄目「本週心水」。今後的每個週日晚上,編輯部的同事們都會在這裡為各位分享他們的一些個人事物,也許是剛入手的一個東西,也可能是發生在這周的一件事,甚至只是一通胡言亂語…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DIKA 這個人很懶,什麼都沒留下


「 養牛一年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十幾年前第一次聽到「養牛」這個詞,當時在我概念裡的養牛還只存在於牧場裡面的場景,當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時,我就像尼克楊的表情那樣,真沒想過世界上有另一外種「牛」還能這麼「養」…


我和當時給我介紹「養牛」知識的朋友都是一家服飾店裡的售貨員,每天都能看到他穿著這褲子上班工作,每當店鋪上新到貨他都會搶著搬貨,並呆在倉庫裡整理貨架。我開始還覺得自己剛踏進社會就碰到了一個好同事,他是真的很熱愛這份工作,對其他同事也很好,結果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這過程裡能更好的給他的牛仔褲養出好看的水洗貓須,看來當時的我還是太天真了。


後來我還發現,其實很多人踏入「養牛」領域的第一個對象都是 Levi’s®,好像大家在這方面的選擇都挺劃一的。雖然我自己並沒有「養」過,但開始瞭解後也看過很多人發佈在網絡上的效果圖,可以很肯定的說,從原漿牛到「養」出色落的效果,這過程雖然很長,但褲子的顏色、貓須和褶皺都會顯得更加飽滿和自然,這跟市面上很多加工而成的水洗牛仔褲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最近看到 Levi’s® 發起了一個「養牛一年」的活動讓我想起了上面這段回憶,他們正在贊助著美式復古文化平臺 33oz 舉辦的第十屆「養牛大賽」,還專門弄出了很適合入門者參考的一些「養牛指南」。通過像微博、論壇這樣的平臺讓大家分享出自己「養牛一年」裡的心路歷程,相互交流。


我覺得對於很多對美式復古、丹寧製品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牛仔褲作為淘金時期的工作服,到經歷一二戰並從上世紀中期由美國普及到全球,再到後面復古文化的誕生…這個服裝品類可謂是見證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而如今,牛仔褲還擁有了像「日記本」一樣的功能,記錄著個人的生活點滴,再看看如今我們「過季即棄」的衣櫃裡面,還剩下多少東西是可以富有這麼多意義的?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Myk 萬物都愛我,也怪我不爭氣


「 沒想到 Fake 也有『正』的預知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本週 Supreme 與村上隆合作出品的 COVID-19 限定 Bogo Tee 應該是今年的 Supreme 重磅 Top 3 之一,目前市場價已經 5k+。最初在 Instagram 刷到的時候,本以為又是惡搞,但看到官方宣佈後還是會心一笑…因為其實早在幾年前,逛街看到一個 fake 集合店中就有這件在售;除了現在的官方印花外,村上隆的太陽花、迷彩等其他熱門圖案和 Supreme bogo 的融合款也有,萬萬沒想到數年後 fake 的創意竟然成真了。很多不可思議或是有趣的組合眼下或許無法想象,這次突如其來的驚喜也印證了並沒有什麼不可能。


雖然這次的 bogo 又是買不起的遠觀單品,但應該可以開始聯想其他組合了吧?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Xue 「愛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感受」


「 川久保玲的不評價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最近入了一本《川久保玲:邊界之間的藝術》,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策展人 Andrew Bolton 所著的關於設計師展覽的書籍,蠻厚一本,看介紹說有十萬字的採訪與 200 多張作品以及川久保玲的手繪稿。在開頭的內容裡,設計師和 Andrew Bolton 有一場對話,大致聊了聊生涯作品和此次展覽的一些話題,熟悉川久保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位設計師素來不喜歡任何形式的採訪,這在兩人對話開始她就再一次表露出來。而過程中,Andrew Bolton 會闡述一些個人對設計師作品的看法,或者說理解,但川久保玲的回應基本上是不予置評,不會參與到任何關於自己作品的討論中。在對話裡她也多次提到,瞭解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去看她的設計。


《邊界之間的藝術》涵蓋了 CDG 1981 巴黎首秀以來到 2017 年的作品,可以說跨度極大,而大都會博物館並沒有採用常規的年份、季度順序作為展覽的陳列方式,Andrew Bolton 構思了多個二分法的主題,如設計/非設計,從藝術和時裝的角度呈現幾十年來的 CDG 革命。川久保玲的個人擁躉想必已經早早購入了,想要對 CDG 品牌有更深瞭解的朋友們,可以買來消化一波。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Liz Gioro narcissist.


「 探究 COCO CHANEL 的衣品,不妨看看這幾部電影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最近因為選題的原因看了不少時尚題材的影片,而說起經典時尚風格便不得不提到設計師 Gabrielle Coco Chanel。不少人應該都看過 Audrey Tautou 主演的那部《時尚先鋒香奈兒》亦或 Christian Duguay 導演的《香奈兒傳》,實際上除了這類傳記電影,隨著電影藝術在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迅速興起,電影公司早在 30 年代便找上了 Coco Chanel,邀請她為片中角色打造造型。這便成就了首部 Coco Chanel 參與造型的好萊塢電影《Tonight or Never》,此後她也曾與數位法國導演合作,包括了《Le Quai des Brumes 霧碼頭》(1938)、《La Marseillaise 馬賽曲》(1938)、《The Human Beast 衣冠禽獸》(1938),以及《Boccaccio ’70三豔嬉春》(1962) 等等。大家不妨也試著在這些影片裡,找找 Coco Chanel 的造型蹤跡?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Claire Xu Can It Be All So Simple!


「 疫情期間,品牌也愈發適應當下的創意形式…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此段時間以來,無法進行正常拍攝活動的時裝品牌也開始絞盡腦汁地發揮創意,如何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創造有吸引力的宣傳內容,這對品牌來說比以往更有挑戰性。而 Jacquemus 的這組「JACQUEMUS AT HOME」2020 春夏大片可謂用最簡單的形式實現了品牌創意性。就連我起初打開 Instagram 刷到 Bella Hadid 發佈的這組照片,不仔細看文案也以為是她的居家自拍。這組大片是通過線上 Face Time 拍攝,通過 Bella 與攝影師 Pierre-Ange Carlotti 的互動而拍攝完成,成果就像是在居家視頻裡隨意抓取出來的圖片一樣,非常有「女友視角」的既視感。相比較傳統大片,這種親民而自然的形式似乎更讓人有購買慾了…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LIN Fxxk Social Media,Be Cool In Real Life


「 一雙 35 年前的『機能』Air Jordan I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1985 年 10 月,喬丹左腳骨折,幾乎整個賽季他都在場邊觀賽,當時 Nike 為他定製了一雙「REHAB S.O.S Air Jordan I」,在原本的鞋型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額外的腳踝支撐,並穿過鞋幫通過扣帶固定,有助於喬丹的腳踝保護和恢復。由於前幾天紀錄片《The Last Dance》的上線,這雙看起來很具有「機能」感的特別版本的故事再次被翻了出來,上圖便是 Rework 玩家 @mr_sabotage 的重製還原,在 35 年後今天再看到,還挺有意思的。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MEL 臨時工


「 紀錄片讓我『見一個愛一個』… 」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最近正在追 Netflix 最新推出的 Michael Jordan 紀錄片《The Last Dance/最後之舞》,這套劇集一週以來在網絡上有著超高的討論度,讓我這個足球粉也燃起了一絲興趣。目前剛看完兩集,對得起豆瓣 9.7 分的超高口碑,《最後之舞》確實是一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除了講得一手好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幾十年前那些珍貴的影像素材,作為 95 年出生的人,我也算是終於感受到了 Jordan 那種制霸全聯盟的威懾力。剛好上週的時候和同事聊天,談到了 Travis Scott 的《Look Mom I Can Fly》和 A$AP Rocky 的《SVDDXNLY》,發現我對這兩個人產生「路轉粉」的想法正是因為看了這兩部紀錄片。這可能也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之一吧,雖然乍一看沒有類型片或是爆米花片那樣緊湊的節奏、精心編排的故事,但是勝在真實,能讓你完整地走過一遍故事,因此帶來了更多思考,也就更讓你可以對片中的人物產生共情。所以也不能說我是「見一個愛一個」,只是深陷紀錄片的魔力中無法自拔而已,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同樣的感覺吧?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KWIZ SMOKING HEALS.


「 遊戲,真的能『改變生活』?」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一直以來我們認知中的二次元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交流,大多都是以三次元現實世界作為主導,進而在遊戲、動畫等二次元領域中產生「映射」,但實際上二次元文化對於現實世界的影響一直都不落下風。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近日,一位在上海市區穿戴「外骨骼」設備的外賣騎手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而在圍觀這位「科技騎手小哥」現場,也有人喊出一句「這《死亡擱淺》啊」。在 2019 年下半年小島秀夫工作室推出的遊戲《死亡擱淺》中,遊戲主人公則需要穿戴減輕負重的「外骨骼」設備在遊戲世界中完成「送快遞」的主線任務;而據相關人士介紹,這位外賣騎手所佩戴的外骨骼設備同樣是為了減輕騎手負重、令其能夠在高峰期提高工作效率而設計,如此創意靈感或許正是來自於《死亡擱淺》。


我們時常從「科技番」中汲取改變現實世界的靈感,而此時也不免「幻想」一番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穿上「外骨骼」設備的樣子了,到時候不如再相約一起「送個快遞」?


「養牛仔褲」是個什麼體驗?


如果你樂意,也可以在下面的留言區裡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這一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