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哥窯,一直是中國陶瓷史上既神秘難解又十分有趣的課題。哥窯之所以神秘,在於其至今仍有很多關鍵信息沒有得到揭示。

陳生(福羲拍賣)

龍泉哥窯指古代龍泉哥窯產的名貴瓷器。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於明代《宣德鼎彝[yí]譜》。由於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故後世只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歷來受到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考古發掘和民間收藏說明龍泉哥窯確實存在。傳世哥窯與龍泉哥窯相比較,各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是後世仿製的類哥窯型產品,不能與真正的哥窯混為一談。

現在能見到的哥窯傳世作品均為宮中藏品,最主要的三處博物館分別是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下面帶大家欣賞一下存世罕見的哥窯。

1、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龍泉黑胎青瓷的特徵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相符。

特徵一:多斷紋,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

特徵二:紫口鐵足日人所著中國美術史稱:“哥窯------亦紫口鐵足為多” 史類編載:“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

特徵三:色青,濃淡不一。史類編載:“章生一、生二之窯,皆青,濃淡不一”格古要論載:“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

特徵四:宋代器型《遵生八箋》中的“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2、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南宋 哥窯青釉雙魚耳爐 故宮博物院藏

《七修類稿續編》一書,內中有這樣的記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派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3、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宋 哥窯灰青釉膽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宋 哥窯灰青釉高足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瞭解,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約有一百五十件,從已發表的資料看,器型有盤、碗、碟、洗、瓶、爐等,以碗、盤、碟最多,包括七件魚耳爐和兩件貫耳瓶。胎色赭黑。如你手上有藏品困於出手,可與陳生(福羲拍賣)洽談壹肆柒、柒陸零貳、貳貳肆貳。釉灰青色和米黃色。釉面開片有一色開片和「金絲鐵線」者。

5、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宋 哥窯灰青釉花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正史記載哥窯的地點在龍泉。

《龍泉縣誌》記 :“章生一窯,其器皆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又說:“圾與炭通,危也”。則以稱“圾”稱謂其危而成難也。“圾數愈增,則愈難成型燒出。”所謂百圾碎,即其適中其。
6、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宋 哥窯葵花盤 上海博物館藏

龍泉哥窯窯工的祀師活動,表明哥窯在龍泉。

陳萬里在考察龍泉窯後曾說到:“大窯村裡有窯神廟,我曾去朝拜過,龍泉地區的燒窯人都奉章家兄弟為窯神,開窯必須拜祭。每年正月,當地的木偶戲團還會走鄉串戶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
7、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宋 哥窯圓口盤 上海博物館藏

8、

只為皇室燒造,在《宣德鼎彝譜》所記載的龍泉哥窯

宋 哥窯葵口洗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有十五件,分別是五足洗一件、葵花盤一件、葵口盤四件、圓口盤兩件、葵口碗一件、貫耳瓶三件、葵口洗一件、海棠式洗一件和蓮瓣洗一件。均為赭黑色胎。釉色主要是灰青色,米黃色較少。釉面開片有一色開片,也有「金絲鐵線」。

哥窯的迷案:一是“傳世哥窯”惹的禍:1932年的事說起。清王朝退位後,民國政府接收故宮文物。當時接收是很忙亂的,從社會上抽調一批文人,組成臨時的接收團隊,分組進行。當時故宮裡的一位研究員在整理登記故宮瓷器的時候,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也沒有任何宮中記錄的瓷器。它渾身奇異的花紋,他不知這是什麼瓷器,只是想起文獻中描述過,有點象哥窯。又不敢肯定,所以就在登記冊上寫上“傳世哥窯”。從此這批東西成了哥窯。

二是就是對哥窯器的認定惹的禍,古人從未說過哥窯有“金絲鐵線”,是後人根據景德鎮仿哥窯產品中用顏料做成了金絲鐵線,強加給哥窯的。金絲鐵線不是哥窯的特點。

收藏家購藏的信心是建立在誠信的市場機制上,未來只要你手中有好藏品的,都會得到應有的機會,真正的好藏品好東西,一定會被更多人關注和收藏,學會理智收藏。

感謝您的瀏覽、點贊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