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他們在攻什麼?--軍事--首頁

圖片

調研組分頭聽取村民意見(申衛紅 攝)

“我沒有困難,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我要感謝政府,感謝解放軍,不能再麻煩你們了!”4月17日,疫情防控稍有緩和,空軍某後勤訓練基地便組織官兵赴結對幫扶村進行慰問調研。在扶貧對象張加英家中,當問及還有什麼需要時,老人含著淚水握住官兵的手連聲感謝,並表示等疫情過後要給部隊送錦旗,她說:“你們總說不需要感謝,但這是我的心意。”

“老人患慢性病,無勞動能力,在駐軍幫扶下,早就實現了脫貧。”陪同慰問調研的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士武在一旁給記者介紹說,村中一共525戶,本不屬於貧困村,但2016年結對幫扶前,全村還有像張加英老人這樣因病、因殘致貧的群眾25戶36人,經過軍地共同努力,2017年底已經實現全面脫貧。

“扶貧的目的不是簡簡單單讓村民脫貧,而是要過上小康生活。”在村黨支部會議室召開的軍地領導扶貧調研聯席會議現場,該基地政治委員任建春的意見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認可。

據任政委介紹,近幾年,基地加大深度脫貧攻堅力度,研究制定了《脫貧攻堅結對幫扶項目計劃》,投入30多萬元給予援助和幫扶,一條條連心路、一盞盞照明燈、一處處文化基礎設施,使村落舊貌換新顏;同時,突出精準扶貧,組織基層連隊黨支部與村小組、黨員骨幹與困難群眾家庭結成幫扶對子,紮紮實實打好助力脫貧“組合拳”。他感慨地說:“脫貧只是做好了上篇文章,只要群眾對幸福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起來,帶領廣大群眾一起奮鬥,讓他們真正過上小康生活,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脫貧攻堅,該攻什麼?”圍繞這個話題,軍地雙方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村民身體有殘疾、有疾病,這是造成貧困的最大原因,雖然眼前通過幫扶實現了脫貧,但想長久致富依然很困難。經研究論證,會議最終形成共識:“輸血”莫如“造血”,幫助群眾真正實現脫貧,必須逐步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

“送錢送物只能治標,但要拔除窮根很難。”該基地教研部工程機械修理教研室主任楊有為感慨地說。在與村民溝通中,他聽到很多人反映,村裡缺少機械維修、工程機械操作等方面技術人才,很多村民想致富卻苦於無門。此次楊主任調研的目的,就是對接村裡的黨員李文國,在充分徵求村民意見建議基礎上,研究開展“扶貧技術大講堂”相關事項,計劃每月分批對村民進行技術幫扶培訓,使村民能夠學到一技之長,不斷增強脫貧致富能力。

圖片

看望殘疾群眾(申衛紅 攝)

走進村民魯濤家裡,結對幫扶的官兵們邊幫助打掃衛生邊拉家常。魯濤雙腿高位癱瘓不能正常行走,基本生活需要人照顧,幾年的交往讓他與官兵們早就成了無話不談的“親兄弟”。當了解到魯濤通過自己能力做了一些工藝品,想進行網絡銷售卻又不懂得電腦基本知識的苦惱後,士官劉增表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將定期幫助魯濤進行電腦知識的培訓,讓他的手工品早日走向市場。”

圖片

部隊捐贈醫療器械(易浩源 攝)

“你們在醫療上還有什麼困難?部隊一定會盡全力幫助你們將村衛生室建成建好。”在村衛生室門前,整齊擺放著剛運來的醫療器材,該基地衛生隊隊長張波同村衛生室相關人員正在進行交流。

據張隊長介紹,針對村原有貧困人口多為因病、因殘致貧的實際,基地為村衛生室購置捐贈了理療治療設備,並依託軍隊優勢資源,安排醫護人員每月到村衛生室開展2次醫療服務和業務帶教,為村衛生室培訓衛生員。今年,基地還計劃投入扶貧資金10萬元,重點對照鄉村衛生室建設達標所需進行援建,加強醫療硬件設施建設,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圖片

村委員會風貌(申衛紅 攝)

調研期間,軍地領導還實地察看了文化廣場、黨員活動教室、水泥路等部分援建項目,基地官兵代表分別到困難戶走訪慰問,收集意見建議6條,精準制定“一戶一策”,與結對戶、組之間形成了幫扶攻堅4大類9項措施,所到之處軍民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該基地政治工作處主任呂軍告訴記者:“按照上級關於脫貧攻堅工作指示精神,我們積極投身到駐地村的精準扶貧工作當中,在前期援建幫扶的基礎上,將突出黨建扶貧、結對扶貧、技術扶貧、健康扶貧,開展軍地黨組織共建,結對幫扶貧困群眾,同時開展技術扶貧大講堂,援建村衛生室,提升幫扶對象的持續‘造血’能力,確保村民逐步走向長久的致富之路。”

(攝影報道:申衛紅 易浩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