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從古到今都是一門大學問—《鬼谷子》遊說藝術的運用(三)

在李斯之前, 縱橫家中的蘇秦早年周遊列國,向秦惠王遊說失敗 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因為當時的秦惠王“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秦惠王剛剛殺了商鞅,正是 厭惡遊說之士的時候,不明就裡的蘇秦貿然向他遊 說,遭到失敗亦不足為奇。如果遊說之士能夠意識 到不要觸及被遊說者的“逆鱗”,那麼基本上就獲得 成功的一半的保障。

《諫逐客書》開篇第一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會說話從古到今都是一門大學問—《鬼谷子》遊說藝術的運用(三)

這 11 個字說明了李斯之所以上書的原因。這句話的高明之處在於,李斯既表明了自己反對逐客令的態度,同時巧妙替換真正該為“逐客令”負責任的對象,把逐客說成是“吏”而不是“陛下”的主張,將責任推到“吏”身上,從一開始就無形中維護了秦王嬴政的面子。

無獨有偶,南北朝時期, 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也說陳伯之之所以會背叛蕭梁政權是因為“外受流言”。將陳伯之背叛蕭梁政權的原因推給陳伯之以外的人,自然會減少陳伯之心中的反抗意識。

正如《鬼谷子》第九篇《權》有云“:先意承欲者,諂也。”

會說話從古到今都是一門大學問—《鬼谷子》遊說藝術的運用(三)

李斯從一開始就妙用遊說術,將主要責任推給“吏”的方式來討好秦王嬴政,使得被勸說者從一開始心中就會少一些牴觸感。

會說話從古到今都是一門大學問—《鬼谷子》遊說藝術的運用(三)

而李斯在寫了這 11 字以後,沒有直接再說為什麼不應該逐客。事實上,逐客令的發佈如果沒有秦王嬴政的同意,不是所謂“吏議”就能左右的, 況且逐客令的發出又不是空穴來風, 秦王嬴政又非昏君,秦國剛剛發生了水工鄭國事件,秦王嬴政因此下逐客令也是事出有因。但是,作為六國客卿的李斯,既然要勸說秦王嬴政改變主意,就不能說秦王不願意聽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