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从古到今都是一门大学问—《鬼谷子》游说艺术的运用(三)

在李斯之前, 纵横家中的苏秦早年周游列国,向秦惠王游说失败 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因为当时的秦惠王“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秦惠王刚刚杀了商鞅,正是 厌恶游说之士的时候,不明就里的苏秦贸然向他游 说,遭到失败亦不足为奇。如果游说之士能够意识 到不要触及被游说者的“逆鳞”,那么基本上就获得 成功的一半的保障。

《谏逐客书》开篇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会说话从古到今都是一门大学问—《鬼谷子》游说艺术的运用(三)

这 11 个字说明了李斯之所以上书的原因。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在于,李斯既表明了自己反对逐客令的态度,同时巧妙替换真正该为“逐客令”负责任的对象,把逐客说成是“吏”而不是“陛下”的主张,将责任推到“吏”身上,从一开始就无形中维护了秦王嬴政的面子。

无独有偶,南北朝时期,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也说陈伯之之所以会背叛萧梁政权是因为“外受流言”。将陈伯之背叛萧梁政权的原因推给陈伯之以外的人,自然会减少陈伯之心中的反抗意识。

正如《鬼谷子》第九篇《权》有云“:先意承欲者,谄也。”

会说话从古到今都是一门大学问—《鬼谷子》游说艺术的运用(三)

李斯从一开始就妙用游说术,将主要责任推给“吏”的方式来讨好秦王嬴政,使得被劝说者从一开始心中就会少一些抵触感。

会说话从古到今都是一门大学问—《鬼谷子》游说艺术的运用(三)

而李斯在写了这 11 字以后,没有直接再说为什么不应该逐客。事实上,逐客令的发布如果没有秦王嬴政的同意,不是所谓“吏议”就能左右的, 况且逐客令的发出又不是空穴来风, 秦王嬴政又非昏君,秦国刚刚发生了水工郑国事件,秦王嬴政因此下逐客令也是事出有因。但是,作为六国客卿的李斯,既然要劝说秦王嬴政改变主意,就不能说秦王不愿意听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