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最近和同事們聊短視頻,也和一些朋友做了探討。得出了結論: 創新科技公司絕對、一定、應該擁抱短視頻。 具體投入策略根據每個公司的具體情況而不同。

如何投入做短視頻下次再說,這裡先詳細說一下為什麼短視頻是高科技公司非做不可的。


理由一: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主流平臺

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大家接觸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給大家兩組數字更能加深印象:

2019年快手日活突破3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70分鐘; 2019年抖音日活突破4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60分鐘。 對比一下電視臺(湖南衛視日均收視人數達到2.1億),大家就知道這個數據的含金量了。 再看一下美國的電視和移動設備使用數據變化對比:

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移動設備使用超過TV使用時間

這意味著快手或抖音一家,每天就能覆蓋全國25%的人。且能夠佔據其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

每天一小時意味著什麼呢? 假設一個人正常工作日一天的時間是這樣分配的,8小時睡眠、8小時工作、還剩下8小時的時間中佔據了12.5%的份額。

2019互聯網女皇報告中指出,國內市場日均短視頻APP使用時長超過了6億小時。

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日均短視頻APP使用時長超6億小時

作為企業商家,人們的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是必爭之地。而且往往新出來的領域沒有成型的規範,更容易讓有準備的初創公司脫穎而出。


理由二:一圖勝千言、視頻頂千圖

文字的力量是偉大的,通過文字人們可以傳播思想,簡化概念,促進學習。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更加喜歡視覺化的感知。Instagram 聯合創始人凱文·希斯特羅姆曾說過“我們的大腦就是針對圖片優化的。書寫很乏味,是一種迂迴之策。形象化的語言才是我們最初的溝通方式 —— 我們繞了一圈又回來了”。這正是一圖勝千言的寫照。

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一圖勝千言

更進一步來說,對於講述一個故事。往往一段視頻所能傳達出來的信息量遠遠大於一張圖片,並且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讓行外人能看懂高科技,才能加速價值的傳遞

創新技術往往披著神秘的外衣(專屬詞彙,複雜的理論解釋),讓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普通大眾望而卻步。這正成為阻礙技術產品普及的障礙。比如,很多人現在知道了人工智能這個詞彙,但對於什麼是人工智能一無所知,對於人工智能具體能做些什麼也是一頭霧水。這個時候,你給大家講解,人工智能可以做語音識別,具體是通過RNN(循環神經網絡)算法,可以做出能夠識別你說出話的程序……這將是多麼的乏味。

設想一下,你錄製了一段視頻。對著siri,或者智能音箱說“hi,siri, 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怎麼樣?” 之後你的手機回覆到“hi,今天天氣不錯。最高氣溫25度,最低氣溫15度,非常適合戶外活動,如果不是工作日,我覺得出去郊遊是個不錯的建議。” 然後配上字幕:人工智能手機聽懂你的話了…… 這是不是感覺好多了?


理由三:鴻溝理論。短視頻平臺,讓你更容易接觸到早期採用者

傑弗裡·摩爾的《跨越鴻溝》一書中介紹了鴻溝理論,指的就是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營銷過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礙: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鴻溝並進入主流市場,成功贏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就決定了一項高科技產品的成敗。

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跨越鴻溝-鴻溝理論

具體如何跨越鴻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買這本書讀一讀(值得推薦)。我在這裡想討論的是,短視頻平臺是如何幫助你更快、更經濟的找到這些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

這就是短視頻平臺的兩個推薦機制的作用:

抖音為代表的興趣推薦機制

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抖音的興趣推薦

理論上,抖音會根據每個人的使用習慣,為每個人貼上不同的標籤。比如,A喜歡釣魚,還喜歡看美女; B喜歡化彩妝,還喜歡小鮮肉;C喜歡數碼潮品,喜歡看科學探索類節目等等。然後,會為A,B,C推薦不同的視頻,以迎合其口味。

在這種機制下,你的短視頻只要風格和內容有固定的定位,理論上總會推薦到有類似標籤的用戶那裡。(PS:有可能是早期採用者,也有可能是同行 ,對於創新型產品,同行也是同行人,被他們看到沒什麼不好的)

微信視頻號為代表的社交推薦機制

高科技公司應該擁抱短視頻的三大原因

視頻號位置

最近炒得比較熱鬧的是微信的視頻號。很多人把這個說成是這是最後一個搭上短視頻風口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這個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微信的龐大用戶規模,以及用戶關係網擺在那裡。

視頻號除了興趣推薦機制外,還會著重引入朋友推薦機制。也就是說,如果B是A的微信好友,C是B的微信好友,A發的視頻內容是有可能展現在C的面前的。(具體是否是需要B觀看過,點贊過具體算法待研究)。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首先,你或你的同事的微信好友中往往會有一些潛在客戶,或者客戶中的相關聯絡人,或者同行。其次,思考一下六度人脈關係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關係鏈和任何其他人聯繫起來。 基於這兩個假設,我們來看視頻號。如果運用得當,就會想水面投石後的波紋一樣,讓你的產品或技術,一層一層的傳播開來。並且由於每個人還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視頻進行篩選,自然而然的,也就逐漸沉澱出了早期採用者。

不多說了,幹就完了。呀!這篇文章我是不是應該錄成短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