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尚宇傑 攝

料峭春寒冷,山中始放晴。

赤水市石堡鄉的丹霞崖壁上,金釵石斛爬滿石塊,預示著新一輪豐收與增值。壩上育苗,山上栽種,園內加工,盤活每一塊山林土地,赤水市奮筆疾書,繪就了特色產業全域產業鏈高效發展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赤水市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出列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生態經濟佔比超過75%,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9%,列全省第一位。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主導產業,開發了4個累計1600餘畝的壩區建設,著力打造“精而特、特而優”的高效農業壩區,通過壩區培育苗、做配套,為山區農業提供種苗、技術等,輸出壩區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集約化發展。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赤水市發展百萬畝豐產竹林主導產業 王茂祥 攝

小壩區引領 集中釋放連片農田活力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赤水市寶源鄉觀田壩的花卉大棚內,五彩繽紛的非洲菊競相開放。花農們忙著栽種花苗,期待著鮮花鋪就的致富路。

觀田壩是一塊300多畝的小壩區,是赤水市四塊壩子之一。赤水山高坡陡,溝谷縱橫,土地零碎,是86個擁有500畝以上壩區的區縣裡壩區最少的一個地方。赤水因地制宜攻堅克難,立足全域發展壩區,走出了壩區產業發展新路子。

抓黨政同責——

先天不足,戰略來補。2019年,赤水市緊跟省、市兩級政策調控的槓桿,在石堡鄉屯田壩之外,又找出了旺隆鎮新橋子、寶源鄉觀田壩、復興鎮榜上壩共3個300畝以上壩區,並明確按照省級樣板壩區標準建設。

“壩區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突破口和主戰場,能夠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也是傳統農業轉變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我們必須看到這一發展趨勢,抓住歷史機遇。”赤水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萬恩毅表示。

在萬恩毅看來,赤水市以前走的是山地產業發展路子,現在要加個軌道,把壩區併入進來,帶動山區共同發展。

小壩區,帶山區,如何帶出大產業?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提出,要在牢牢把握“八要素”基礎上,跳出壩區看壩區,立足全域抓壩區,突出壩區帶動、山區驅動、園區聯動,著力構建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服務鏈“四大鏈條”,不斷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推進壩區建設,赤水對全市4個壩區全部實行“一壩一長”,建立“一個壩區、一名領導、一套方案”。明確黨政“一把手”及其市委、政府分管領導領銜壩區工作,引領全市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和集中建設。其中,寶源鄉觀田壩由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任“壩長”,畝均產值可實現12.15萬元。

抓創新服務——

創新破局。為抓好壩區建設,赤水市農業農村局提出:實施壩區“12345”工程,紮實推進壩區建設。通過抓目標建設、組織保障、科技服務、載體創新、示範帶動、考核掛鉤等方式探索壩區服務新途徑,激活農技人員活力,在全系統創建“黨員走前列、全員爭先鋒”黨建品牌。

依託“三比三爭”(“比業務,爭業務尖子;比作風,爭勤廉標兵;比業績,爭產業先鋒”)活動的開展,赤水市農業農村局以分管領導包片、技術幹部包鄉鎮機制,全面落實77名農業農村局幹部的掛幫任務,一個鄉鎮確定一個技術掛幫組,實現17個鄉鎮(街道)的全覆蓋,全面保障壩區穩產增收助農致富。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金釵石斛花開絢爛 蘭富強 攝

抓多元發展——

突出壩區產業多元化、特色化。在赤水寶源鄉觀田壩,130畝花卉基地內鮮花爭豔,成為黔北輻射川南、遵義等地的鮮切花供應基地。壩區“非洲菊”盛銷赤水周邊地區180餘家花店,日均銷量達3000餘枝,年銷售額達2300餘萬元。引進龍頭企業打造生態冷水魚養殖項目,解決本地市場供應和遊客消費供給。

石堡鄉屯田壩引進赤水市沐輝營養餐配送有限公司負責蔬菜建設基地、赤水市月亮湖生態漁業有限公司負責“稻+N”產業發展。預計畝均產值2.48萬元。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惠及壩區農戶276戶。

旺隆鎮新橋子壩區水稻、金釵石斛、生態水產、花卉、精品水果,畝均產值達39490元。其中石斛畝均產值2萬元以上,整個壩區良種覆蓋率98%。

抓綜合效益——

立足經濟效益高、生產週期短、立竿見影好的產業,赤水市採取“一田多用、一物多用、一季度多收”和“立體種養、生態循環養殖”等模式,選擇短平快產業,大力進行套種、茬種、複種和輪作,不斷提高壩區複種指數、土地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奮力實現後發趕超,在啟動壩區建設之初就打響了壩區發展先聲。

抓利益聯結——

赤水市將利益聯結和黨建引領放在了產業發展的突出位置。將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三者構建為“產業發展共同體”,探索形成“五統兩分一帶”運作模式、“127”為主利益聯結機制(10%分給村集體,20%用於村集體發展資金,70%用於壩區群眾分紅),讓農戶與壩區產業發展掛鉤,參與集體經濟和合作社的經營發展。

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就業得“薪金”、資金入股得“股金”、企業盈利得“溢金”。目前4個壩區引進市場經營主體8個,成立專業合作社5個,帶動932戶3084名農戶人均增收4100元。

立足貴州實際調整壩區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不斷向現代農業邁進。2019年,赤水市4個壩區總產值達2440.4萬元,畝均產值達2.22萬元,預計到2020年底畝均產值達3.6萬元。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石堡鄉屯田壩鄉村景象 王茂祥 攝

大山區驅動 不斷壯大“十百千萬”主導產業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赤水是全國最大竹鄉,擁有214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82.75%,水資源豐富,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挖掘生態優勢,踐行“兩山”理論,促進產業升級,赤水市的綠色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進程。

赤水市委市政府選準優勢產業,提出在全市建成金釵石斛種植基地10萬畝、培育豐產竹林100萬畝、年出欄赤水烏骨雞1000萬羽、發展山地生態水產3萬畝的農業主導產業“十百千萬”工程,形成了“山上栽竹、林下養雞、石上種藥、水中養魚”的赤水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十年培育,全市豐產竹林達100萬畝、發展金釵石斛種植9萬餘畝、年出欄以赤水烏骨雞為主的家禽1000萬羽以上、發展生態水產2萬餘畝,“十百千萬”工程基本實現。如今,藉著青山綠水吹來的東風,山區的產業發展效益正在溢向壩區、伸向園區,成為全域經濟的核心驅動。

十萬畝金釵石斛“點石成金”——

今年3月,赤水市迎來金釵石斛收購旺季,成群結隊的村民趕往各鎮集中收購點,拿到今年第一筆石斛收入。少則數百斤,多則近萬斤,大戶一季收成就進賬10多萬元。

旺隆鎮是赤水金釵石斛主要的培育和種植基地。一株金釵石斛在實驗室組培一年3個月,再在大棚馴化2年,然後移栽至山間石上種植3年,迎來的便是多年採收。

赤水是“中國綠色金釵石斛之鄉”,從1996年開始,就利用豐富的丹霞石資源發展金釵石斛種植。20多年來,金釵石斛不僅成為了赤水的馳名商標,種植規模也越做越大,產業鏈實現了從石斛培育、種植、加工、產品銷售、品牌打造的一體化發展。

為發展金釵石斛主導產業,赤水成立了金釵石斛行業協會,政府成立金釵石斛產業專班專抓產業發展,並組建了金釵石斛國有公司。採取“國有公司+專業實體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發展。在全市發展萬畝以上鄉鎮3個,5000畝以上鄉鎮4個,是全國最大的金釵石斛基地。目前建成金釵石斛種植基地9萬餘畝,年產量石斛鮮條8000噸以上,佔全國的90%以上。

百萬畝竹林置換“金山銀山”——

“想從哪邊倒,就從哪邊砍。”48歲的黃錦才在寶源鄉竹山上忙活,說起砍竹子的秘訣。他是寶源鄉聯奉村村民,做了8年的職業砍竹人,兩夫妻合力,一天可以砍1噸半竹子,每天收入400元,除去下雨天,月收入至少8000元。

赤水寶源鄉是竹種植知名鄉鎮,竹林面積66343畝,2019年全鄉通過銷售楠竹、雜竹竹原料和冬筍、春筍等,實現竹類產值5760萬元,人均收入達6800元。

赤水是全國最大竹鄉,擁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挖掘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產業,百萬畝竹林成為赤水市的“金山銀山”。

“我市竹林面積達100多萬畝,居全國十大竹鄉前列,農民人均竹林面積近7畝。全年產成竹170萬噸、年產各類鮮筍5萬噸。”萬恩毅說。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赤水豐富的竹資源被源源不斷運出大山,持續成為農村群眾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赤水生態魚養殖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千萬羽烏骨雞產值破6億——

旺隆鎮烏骨雞養殖基地內,60000羽黑羽烏骨雞遍佈竹林,每年通過銷售雞苗、商品雞、雞蛋,去年產值達到了1400萬。該基地引進貴州竹鄉雞養殖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實現養殖、孵化、育雛、銷售一體化管理。通過利益聯結,向養殖農戶無償提供脫溫雞苗、技術,並且回收商品雞,帶領群眾一起發展。

赤水烏骨雞是赤水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種,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全市依託豐富的竹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烏骨雞養殖,廣泛推廣應用獲得國家專利的“平養+林下生態放養”技術,引入龍頭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

全市目前建成烏骨雞種場2家(其中國家級原種場1家),選育了黑羽、白羽、綠殼蛋雞3個品系,建成烏骨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20個。2019年出欄以赤水烏骨雞為主的家禽1040萬羽,綜合產值達6.5億,產業覆蓋16個鄉鎮(街道)98村,貧困戶4560戶1.4萬人,年人均增收1200餘元。

3萬畝生態漁業水下吐銀——

赤水市有352條溪流,境內百川競流,水源豐富,在河灘、低產田等地塊發展池塘養殖,其中河灘地發展340畝,林地、低產田等農用地挖塘超過7000畝,在工業、城鎮建設用地上達到300畝以上。

得益於赤水天賜資源稟賦,赤水市生態漁業得到快速發展。水產養殖總面積達到2.02萬畝,產量4080噸,總產值約1億元,帶動699戶2276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2170元以上。

在寶源鄉觀田壩,50畝生態冷水魚養殖基地生機盎然。基地池塘裡,數萬斤魚苗遊弋水中,將為當地帶來帶來300萬元以上產值。寶源鄉引進貴州省生態漁業赤水有限責任公司,以“龍頭企業+村合作社+農戶”模式,推進壩區產業革命調整。基地單產面積達到8萬元,畝均利潤達1.1萬元。

位於石堡鄉的屯田壩,通過引進赤水市月亮湖生態漁業有限公司,正蓄力發展“稻+魚”產業。以“立體種養、生態循環養殖”為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綜合效益,也將壩區產業引向了“十百千萬”主導產業,進一步推動了赤水生態水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寶源鄉觀田壩“非洲菊”盛開 劉蘇頡 攝

產業鏈賦能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做好產業這篇大文章,僅盯種養殖是不夠的,如何立足山區壩區,發揮農業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增值,必須打通產業鏈,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抓,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赤水堅持用工業化、現代化的理念抓農業,大力推進農產品工業化,讓農業生產出的農特產品變為工業原料,集聚“園區”做強精深加工業,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87家,建成GMP加工生產廠房2萬多平方米,培育出紙製品、特色食藥品、傢俱製造、竹集成材“四大產業”。

竹加工企業400家、產值達100億元——

赤天化紙業公司是竹加工業的龍頭企業,接收全市的竹切片用於竹漿板和原紙加工,一年要消耗140噸以上的竹原料。目前對接多家以分切、包裝為主的再加工企業,下游產品涉及10多個領域近300多個品種。實現了從雜竹到紙漿、紙板、成品紙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

竹集成材也是竹產業集群的加工產品之一。貴州新錦竹木製品有限公司一方面生產竹地板和馬桶蓋等竹製品遠銷美國、日本、歐洲,一方面生產碳化楠竹大棚等竹構築材料,用於發展壩區設施農業,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而農民也成為了工業“第一車間”的產業工人。

僅竹產業領域,赤水全市擁有竹木加工企業400家,規模以上企業28家,年竹加工業產值達100億元,帶動全市竹農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赤水烏骨雞養殖基地 楊柳 攝

金釵石斛40多個產品成體系銷售——

在金釵石斛領域,信天公司是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擁有育苗、種植、原料加工基地和技術,並開發了多個金釵石斛產品,公司建成了標準的GMP加工生產線,並取得了藥品生產許可。

在該公司的工廠儲材室,成堆的金釵石斛鮮條有序擺放,經過清洗、切割、冷凍乾燥、分裝等環節後,製成金釵石斛口服制劑等產品。

金釵石斛目前已研發有金釵石斛飲片、石斛楓鬥、石斛茶片、石斛粉、石斛浸膏、石斛膠囊等16個系列40多個產品,形成線上線下體系銷售。不僅在各鄉鎮、各企業建立電商銷售平臺和微商銷售網絡,而且在在廣東、浙江、貴陽等地成立營銷中心,建立了醫院、各大型連鎖藥店、基地認養和高端消費人群專門定製等銷售渠道。

全市13個鄉鎮12700戶農戶4萬人參與金釵石斛產業發展,直接帶動5000餘戶1.58萬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綠色農產品市場不斷擴大——

赤水市大力推動標準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即將實現由活禽銷售向“定點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的轉型,完善產品檢疫、宰殺分割、分級包裝、儲運保鮮、冷鏈物流、質量監管、電子商務、市場信息等服務,進一步拓寬銷售市場。

省內市場穩定。赤水市堅持“以銷促產”,按照“合同制供貨、協商制定價、集散式配送”的原則,機關、學校、醫院、國企等公共機構面向貧困村定向採購,農戶嚴格按照標準生產,實行“訂單式”供貨,確保供銷穩定。建立了一批生態禽(蛋)產品直營店、專銷區、交易市場。

省外市場廣闊。在成都、重慶、上海等重點銷售目標市場設立生態家禽產品專銷區,產品穩定進入上海、北京及沿海重要目標市場,穩步提高省外市場佔有率。

國際市場強勁。赤水以三區同創為載體,依託“一帶一路”,實施“赤水綠色農產品風行天下”戰略行動,推動農產品“走出去”,著力開展農產品國際標準認證,完善冷鏈物流配套體系,進一步拓展港澳、東盟等地區市場。鼓勵企業依託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拓寬海外營銷市場。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復興鎮榜上壩區生機盎然 楊柳 攝

山地生態水產全產業鏈正在形成——

赤水在穩定發展常規養殖品種的基礎上,推廣中華倒刺䰾、白甲魚、華鯪、大口鯰、加州鱸魚、大鱗䰾魚、鱉等特色品種養殖,構建品種豐富多樣的水產業態。同時,也在大力發展池塘低碳內循環、異位循環水養殖、陸基集裝箱等現代設施漁業。

圍繞水產漁業全產業鏈目標,赤水探索構建產業扶貧新模式新機制,引導和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綜合產值。新建成集淡水養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康養體驗、餐飲連鎖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新業態。

如今,赤水已建成生態水產養殖面積近2萬畝,培育了“蟠龍冷水魚”“月亮湖有機魚”等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地方品牌。2019年產量達到7000噸,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700戶2200餘人,直接帶動人均增收2200元左右。

—— 結語 ——

壩區引領,山區聚力,園區釋能。赤水市因地制宜,創新理念和形式,牢牢把握“八要素”“五步工作法”“四新一高”(培育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發展新模式、形成新業態,實現高效益),以完善基礎設施、創新優良模式、山區壩區聯動、加強產銷對接為主要抓手,立足全域抓壩區,立足產業抓山區,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創了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彰顯了農村產業革命蓬勃生機。

來源:天眼新聞客戶端

主辦單位:遵義市扶貧辦(遵義市外協辦)

審 核:肖興國

本期編輯:盧賢隱 蔡海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赤水市:緊扣“十百千萬”特色主導產業 踐行差異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