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把握“四個融合”奏響新時代發展樂章

--伊通滿族自治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紀實

伊通是吉林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總人口45.6萬,有滿、漢、回、朝等26個少數民族。其中滿族16.8萬人,佔伊通縣人口總數的36.8%,其他散居少數民族8879人,佔1.9%。幾年來,伊通滿族自治縣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核心理念,堅持“四個融合”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良好成績。2018年,伊通接連被吉林省民委、國家民委確定為吉林省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1999年、2005年、2009年、2019年分別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堅持與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相融合高位推動謀創建

伊通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把創建活動納入了《伊通滿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成立了由伊通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副組長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把創建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內容,並定時開展專項督查。制定了《中共伊通滿族自治縣委、伊通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的實施意見》(2016年6月),確定了33項重點工作,把責任分解到全縣53個部門,明確牽頭單位和協同單位,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協調落實、各級組織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凝聚人心抓創建

伊通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縣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過程變成了綜合實力提升、基礎設施提檔,各族群眾受益的民心工程,切實提升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了向心力、凝聚力,夯實了民族團結創建的群眾基礎。

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釋放發展活力凝人心。科學確立產業發展方向,出臺鼓勵支持投資建設和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強力推進項目招商,保持了經濟良好發展勢頭,不斷提升發展活力。落實項目領辦代辦制度和領導包保責任,全方位提供優質服務,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紮實推進“放管服”“只跑一次”改革,落實“只跑一次”事項2189項,全面實行“5+1”無差別綜合受理模式。

積極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推進重點民生工程聚力量。著力推進縣城橋樑、道路、廣場、棚戶區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全力補足縣城基礎設施短板,提升了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新建改造供熱管網4.7公里、供水管網2.2公里,鋪設汙水管網5.2公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解決了2.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滿族特色廣場3個,改造公園1個,建設滿族特色雕塑7座、仿古彩繪長廊3座、特色公交站亭20座,新增綠化面積80公頃,亮化樓體63棟,更新改造路燈1700套,拆除各類違建680餘處。

精細實施“滴灌”工程,切實解決少數民族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現實的發展問題。2016年以來,共爭取國家和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713萬元,專項資金1028萬元,共落實扶貧項目40個,其中生產發展項目15個,基礎設施項目25個,覆蓋全縣10個鄉鎮、31個村,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65戶共2298人。

堅持與繁榮文化相融合強化思想引領抓創建

伊通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以文化潤養為導向,大力實施“文化伊通”建設,深入開展伊通滿族文化的當代闡釋,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

紮實推進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做好民族傳統文化的當代闡釋。經過幾代人民委人的接力建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滿族博物館,被國家民族博物館確定為“國家民族博物館?伊通滿族分館”,是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基地、薩滿教研基地,被國家民委確定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被吉林省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伊通珍珠球”、“薩滿文化遺存”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伊通地名傳說”“郭氏宗譜”列入市級非遺名錄。

不斷增加城市建設中的“民族面孔”,切實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推行《伊通滿族自治縣社會市面用語兩種文字並用管理辦法》,規範了車站、旅遊景點、路牌等公共設施名稱和單位公章、文件頭、商戶牌匾、信封信紙等的滿漢文字並用工作。在街路改造、廣場、公園建設等方面有機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遵循“滿族特色濃郁,文化內涵豐富”的原則,對各個廣場和穆昆、額赫、納蘭等15條街路進行重新命名,確保名字有出處、背後有故事。

推行“民族文化+”戰略,切實提升民族文化的示範引領效應。堅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找準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契合點,使之共融共通、相互促進。先後建立了伊滿小東屯滿族飲食文化傳承基地、吉林省玉竹源滿族食品傳承基地和伊通滿族自治縣滿族高中珍珠球傳承基地並實現了省級掛牌。今年又建立了伊通鎮、伊通鎮建國村、河源鎮榆樹村等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鎮),省民委樸松烈主任親赴伊通為特色村寨揭牌。滿族醫藥、滿族飲食、民俗旅遊等產業蓬勃發展。

以各類節慶活動為依託,傳遞民族團結進步的“最美和聲”。找準民族感情的共鳴點,充分利用民族團結宣傳月、縣慶、滿族頒金節、朝鮮族老人節、回族開齋節等各類活動,大力宣傳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謳歌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伊通縣的成功實踐,用事實來證明和宣傳民族政策的正確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堅持與社會治理相融合推進民族工作法制化抓創建

伊通縣委、縣政府著眼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民族工作法制化建設,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

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吉林省實施辦法》《吉林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吉林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納入伊通縣委理論中心組和縣委常委擴大會、縣政府常務會會前學法內容。重新修訂了《伊通滿族自治縣自治條例》,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權利得到充分行使。

推進網格化管理,以服務為中心,以社區為依託,建立“少數民族服務窗口”“少數民族服務諮詢臺”,成立社區志願者服務團隊,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切實幫助解決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在務工、經商、就醫、就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引導他們積極融入社區。

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團結宣傳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活動。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了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和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活動,開展“小手拉大手,民族團結1帶6”活動,使民族團結理念走進學校,走入家庭。幾年來,共培育國家、省、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單位、先進個人31個。珍視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成為伊通各族同胞根植於內心的責任和自覺的行動!

完善民族關係監測評價處置機制,認真排查和化解涉及民族因素有可能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隱患。大力培養鄉鎮、街道民族工作助理員隊伍,加強民族理論政策常識培訓,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妥善處理民族矛盾,保證了安全穩定。

站在新起點,伊通將繼續堅持民族工作的正確方向,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擴大民族團結創建成果,在建設活力、文化、法制、幸福伊通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奏響新時代民族和諧交融的伊通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