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為什麼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人?

這不會讓你失去做好人的資格,也不足以給一個人下定義。比前面那些都重要的是,"有色眼鏡"會讓你和真相失之交臂,錯過原本可以呈現出來的客觀全貌。

比如今天要點評的這部《放牛班的春天》,春風化雨、感人肺腑的故事外殼下,電影中也通過諸多細節向現有的教育理念提出質疑。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也為每一個人物都安排了"隱藏劇本"——在老師的"以柔克剛"、學生的巨大轉變、校長的自食其果背後,所有人都在身體力行地詮釋著"潛文本":成見,究竟有著多麼可怕的殺傷力?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這部電影採用了和《觸不可及》類似的手法,徹底摒棄了法國導演慣用、擅用的暴力血腥和耀眼美女。更難得的是,全片不見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等地標,將普世價值通過常見身份(老師和學生)、常見環境(教室和宿舍)以及常見情節傳遞出來。

雖然《放牛班的春天》在77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角逐中,惜敗於哈維爾巴登主演的《深海長眠》,但前者的價值觀和品質卻經住了時間和觀眾的考驗,在傳播和口碑上均更勝一籌。


今天這篇文章就從電影中"唯一的壞學生"蒙丹切入,深入分析持有成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的原因。


出場即被定義的蒙丹,讓老師別無選擇的同時,其實自己也無路可走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整個輔育院的學生都被下了定義:壞學生。把"行動——反應"掛在嘴邊的校長,一直用"逃避"的態度去面對所有學生。但蒙丹帶著"問題很多"的標籤出現後,校長居然同意將其收容,著實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表面上看,校長是為了給自己的"榮譽牆"加點料,實際上他是想利用蒙丹來佐證自己的潛意識——壞學生是無法被改造的,但我的方法可以有效限制他們的行為。


那麼心理評級很低的蒙丹,真的只是讓老師們頭疼嗎?其實他自己也找不到人生的出口,以及遺留問題的答案。

從蒙丹的表情可以看出,這個對一切都不屑的孩子,似乎時時刻刻都處於緊繃的警惕狀態。看上去他對所有人都不信任,實際上他害怕被別人的懷疑和鄙視所傷害,於是便用一副玩世不恭的面孔將自己包裹起來,不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的同時,也拒絕打開自己

後面進到教室後,老師讓他唱歌,他給出"溫馨提示"的時候,其實觀眾就已經想到歌詞一定是兒童不宜的。但當蒙丹真地唱出來時,其中的內容還是會引起不適。


這段情節安排非常有深意。在其他影視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見裡面的角色一展歌喉。音樂不同於其他的存在,它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靈魂顏色,更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生活經歷。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成龍和古天樂主演的《寶貝計劃》。在這部電影中,兩個大男人面對襁褓中的孩子束手無策,連哄睡的"搖籃曲"也頗有"社會搖"的味道。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這兩段情節所表達的潛臺詞十分類似:他們的生活經歷,讓他們沒有機會去接觸美好的音樂;甚至在他們的回憶中,連一首拿得出手的歌也沒有。

一首歌足以將一個人的過往變得生動立體


回到《放牛班的春天》來說,不管是蒙丹所唱的歌,還是他對同學脫口而出的"你媽是XX",都在暗示著他那段灰暗且混亂的過往。

那麼在面對別人給自己下的定義時,蒙丹自己也無力反駁。無路可退,也只能變得無所謂。


回眸一笑的深意:將自己封閉起來,不代表失去感知能力


蒙丹這個孩子對於整個班級來說,稱得上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在他被定罪"偷竊"後,校長終於忍無可忍,力排眾議也要將蒙丹送進成年人的服刑機構。

但當蒙丹被帶走時,他回過頭來對老師露出了難得一見的笑容——所謂"難得一見",是因為這次的蒙丹不再笑得猥瑣、笑得不屑。在這個笑容裡,可以解讀出各種各樣的含義,且都是正向溫暖的。


這並非主觀臆測,而是從蒙丹和老師的對手戲中的細節入手,所得出的結論。

蒙丹欺負小小孩不讓他上樓睡覺,這件事被發現後,老師勃然大怒地興師問罪,並厲聲警告蒙丹不許再欺負佩皮諾。之後蒙丹不但沒有用諷刺的語言回擊,連排斥動作也沒有——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沉默。可就在這段對話前幾分鐘,蒙丹還跟同學說,自己曾把上一個當面訓斥自己的老師捅了。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這也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蒙丹具備常規感知能力的地方。因為老師在維護一個全班最弱小的孩子,併為這個孩子不惜一反常態地威脅蒙丹。如果蒙丹在這裡感受到的是威脅、是對自己的歧視和"特殊關照",他必然會用從前的辦法去對付老師。但是他沒有,這就足以證明他懂得老師這樣做的原因,也接受老師的教訓。


另外,蒙丹作為唯一的"男中音"被帶走時,老師流露出的遺憾應該不僅僅因為蒙丹只唱了一首小黃歌那麼簡單。可能是蒙丹後來有參與到合唱中,也可能是老師感知到了蒙丹的變化並覺得有戲。

男中音,顧名思義音域介於高音和低音之間,同時也包含高低音的音域。看上去好像門檻不高,但在歌唱領域並非單純以"八度"去衡量一位歌者應該站在什麼位置的。

在專業音樂領域,男中音分為抒情、炫技、戲劇性三種。男中音本身因為跨度較大,就比較難以把握,而電影中的蒙丹從歌詞和節奏上看,屬於炫技男中音,更是"難中之難"。

這應該是在暗指蒙丹人物本身的多樣性、遊離性、和可塑性。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當蒙丹被帶走的時候,那一抹笑容在觀眾中至今存在爭議。表情本身或許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法,如果再加上"仰一下頭"這個動作,就足以證明蒙丹在向老師示意:謝謝你。抬一下下巴後的微笑,這個動作放在生活場景中,也不太可能被讀出負面信息。


最後的大火,是一場測試:你選擇相信哪種真相?


在文章最一開始,我提出了"成見"對持有者的傷害。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裡,校長因為持有成見,終導致自己的"上位計劃"泡湯,而學生們也因為對老師的成見,差點錯過了改寫人生的機會。

正如山本耀司所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順著這句話往下說,如果一個人慣以用成見包裹住其他存在,還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嗎?


那麼回到電影中來,關於結尾的大火可以延伸出四個問題:

  • 如果是蒙丹放的,那麼他究竟是專門挑了大家不在的時候?
  • 還是碰巧沒有傷及無辜?
  • 如果不是蒙丹放的,那麼他究竟是被釋放了?
  • 還是自己逃出來了?

這四個問題對應四種答案,同時也對應四種價值觀取向。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如果觀眾相信第一種,那麼證明蒙丹有仇必報,但不傷害其他同學,只針對校長;

第二種則是將蒙丹想成了"極惡之徒"——不管是誰,一把火燒乾淨。當然,本人首先排除的就是這種可能,不然被抓走前的笑容在我看來就是劇本硬傷。

第三種最有意思,如果蒙丹是被釋放的,那就證明孩子們出去並非老師說的"春遊",而是去監獄說明情況,換取了蒙丹的自由。可這種解釋在時間線上有點說不通——老師同學們還沒回來,蒙丹就先被放出來了?

當然也不排除其他釋放原因,比如保釋、假釋。如果想到這一層面,就又延伸出一種司法自信。

第四種為什麼不放在第三種之中?因為通過何種渠道迴歸社會,對於得出結論者也有不同的意味


在這部經典電影中,藏著一塊“測謊石”


無論你選擇相信哪種結局,其實都會對應到電影中的某一個、某一類人。

就像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的一樣:

沒有壞草或壞人,只有不好的種植者。

而蒙丹也可以像偷了銀器後,被神父原諒並開脫的冉阿讓一樣,選擇做一個好人。

只是,你是否願意給他這個機會呢?所以,你相信蒙丹的本性不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