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高考模式,拯救了物理卻把這兩科“推下水”,化學中標

隨著全國各地的陸續開學,對於高一學子而言,他們面臨的重大任務就是選科,如果不是疫情的肆虐、橫插一腳,大部分學校已經完成了學生的分班。高考的新改革,讓廣大學子看到了希望,也讓高考更加有“人情味”一些,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

“3+1+2”高考模式,拯救了物理卻把這兩科“推下水”,化學中標


不過,在實際操作的過程裡卻總是會經歷很多困難,就拿最初的“3+3”高考方案來說,明顯的“棄物理”現象讓很多專家始料未及,尤其是浙江地區的情況最為嚴重,為了應對這種始料未及,浙江開始採用物理“託底”政策,來達到暫時緩解局面的效應。

再來說說第一批、和第二批,關於實踐基礎上的第三批新高考改革,新高考很明顯將步子放“緩”了,由最初的“3+3”改成了“3+1+2”方案。其中的歷史、物理成為了必選課,採取的是原始分計入總分模式,這將很大程度地彌補了“3+3”高考模式上的弊端。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3+1+2”模式高考,在拯救物理的同時,卻把化學和歷史“推下了水”,其中化學首中標成為最大“受害者”。

我們在選科的時候,物理常常被認為最難學的一門課程,如果和其它學科放在一起做比較的話,“棄物理”成為眾多學子必然之路,所以在新高考的“3+1+2”模式下,物理不在參與賦分乃是一個明智之舉。

但是“棄物理”後,還有一門學科的難度還不比物理低,它就是化學。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化學和物理早有“物理難,化學散”之說法,化學這門學科的難度也不亞於物理。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學生選了化學也就意味著以後的選得專業都比較冷門,比如被喻有“四大天坑”的生化環材專業,這些基本上都跟化學脫不開關係,這和當今社會需要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行業,都是沒有辦法去相提並論的。

於是,在“3+1+2”新高考模式下,“棄化學”又成為了芊芊學子們的最新問題。這種情況在江蘇地區最為嚴重,而江蘇無奈之下又出現了化學託底政策,人為控制政策讓選擇化學的同學暫時放下了心,如果人數不夠的情況下,即便考出零分也可賦71分結果,但這種人控政策總是覺得有失公平和信度。

除化學首中標成為最大“受害者”外,歷史學科也被“誤傷”

在“3+1+2”模式高考裡,看上去雖然是提高了歷史在高考裡的地位,但實際上歷史和物理一樣都成為了必選科目,原始的分數需要計入總分。簡單地說,如果學生打算學理工那物理就是必選課,如果打算學文史那歷史就是必選課。

這種情況下歷史學科就被“誤傷”了,“3+1+2”模式高考雖提高歷史地位,但由於歷史和物理不能同時選擇,這就導致選歷史的學生效益降低,對於更多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往往都更願意去選擇物理,在兩者取捨之間歷史被放棄的概率要增加許多。

最初的“3+3”高考,由於歷史物理可同時選擇,所以物理好、歷史又好的學生就可以統統納入瑰寶,但新的“3+1+2”模式卻把那些歷史優秀的學生,統統“趕到”物理陣營裡,這樣的模式可能讓有些學生心裡有些遺憾或感到不公平。

總體來說,新高考的改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很正常,高考對於考生的重要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因為涉及的廣面太寬所以細節問題都會引起很大的反響。那麼針對“3+1+2”和“3+3”的弊端,大家都有哪些建議呢?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