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中那些塵封的疑點,原來是一場策劃已久的陰謀?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陳橋兵變上臺,在宋朝史書中,陳橋兵變被描述為一場完全沒有預謀的,突發性的兵變,趙匡胤毫不知情的被將士擁立而兵不血刃的實現改朝換代。然而,看似合理的記述其實疑點重重,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很多不合理之處。

宋的前身是後周,趙匡胤在後周朝中作殿前都檢點,掌握禁軍,是周世宗柴榮的心腹愛將。周世宗病逝後,繼位的小皇帝只有七歲,此前皇后也先世宗而去,繼室即現在的太后只有二十幾歲,可謂是孤兒寡母。

“陳橋兵變”中那些塵封的疑點,原來是一場策劃已久的陰謀?

我們先看史書中記載的陳橋兵變,960年,邊關傳來契丹與北漢聯手進犯的消息,倉促之間,宰相範質將最高軍權委託於趙匡胤,令趙匡胤統兵前往抵禦。趙匡胤行伍出身,有勇有謀,在軍隊裡很有威望,在接到命令後,天不亮便即率軍出征,直到離都城四五十里,夕陽西下,即下令駐軍陳橋驛休息。此時軍中有個通曉星象的軍校遙遙望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他便把這奇景告訴大家,說:“此天命也。”這是在暗示將有新的天子出現,而舊的天子即將散去。

消息一發出,軍營騷動,士兵們都說周主幼弱,不如立檢點為天子,大家就這樣鬧騰了一夜,而這一夜趙匡胤在幹嘛呢?醉臥,不省人事。等他第二天醒來時,他的帳內已經闖入了大批軍校,手持利刃,不由他分說,便把一件黃袍披在了他身上,並跪拜山呼萬歲。趙匡胤拒絕多次皆無效,最後只好答應,穿著黃袍領大軍返京。大軍入城之後,朝廷百官都嚇得呆若木雞,部下將宰相範質綁來,趙匡胤嗚咽說道:“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言下之意是自己被逼著謀反,範質等人皆無語,趙匡胤於是舉行受禪登基,宣讀詔書,登殿加冕,將後周孤兒寡母趕到西宮居住。

“陳橋兵變”中那些塵封的疑點,原來是一場策劃已久的陰謀?

這便是史書記載的陳橋兵變的全過程,可謂乾淨利落,沒有一絲拖泥帶水,然而,這不正是疑點所在嗎?敵軍侵犯,掌握兵權,出兵,黃袍加身,返京,禪讓,宋朝建立,這一切太快了,快的讓人匪夷所思,如果不是早就預謀好的,反而讓人無法相信。經過仔細閱讀正史當中的這段歷史記載,我們發現有很多不正常的,難以解釋的,也經不起推敲的地方。

出兵理由

當時周與遼、契丹頻頻用兵,正好可以找這個理由帶兵出去,掌握了兵權,一切就都好辦了。邊境入侵其實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否則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就返京了,那麼敵人後來怎麼沒有了動靜呢?所以,這大概率是趙匡胤提前安排好的計劃,目的就是獲得兵權,帶兵出城。

黃袍

在古代,黃袍這種東西是個敏感物件,只能皇家所有,私人藏匿,一旦被發現可是大罪,那麼趙匡胤這件黃袍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沒有預謀,提前製作,或者從宮內偷取,倉促之間在軍營裡面找出來這麼一件黃袍,可不是容易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後周高祖郭威原本是後漢臣子,也是因突報契丹南下,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時,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建立後周,不過那次的黃袍加身是“裂黃旗以被威體”,是倉促之下,把黃色的旗子撕開披在郭威身上,足見黃袍不是那麼容易擁有的東西。

“陳橋兵變”中那些塵封的疑點,原來是一場策劃已久的陰謀?

禪詔

史書寫道,趙匡胤受禪讓禮時,召集百官到大殿,此時“翰林學士承旨新平陶谷,袖中出周帝禪詔”,按理說禪詔這種重要的東西,應該由周太后授命大臣代小皇帝來草擬,沒想到竟出自陶谷的袖中,可見此事是早有準備,以免臨時抱佛腳耽誤大事。

安排

趙匡胤在兵變前曾對兵力部署做了精心的安排,他出徵時帶走了心腹將領和弟弟趙匡義,留下了石守信以內應,以致部隊順利返京毫無障礙。趙匡胤還將自己家人提前安排出城保護,以防萬一,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母親杜氏聽聞後說道:“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這句話說得是莫名其妙,可見這個做母親的早就猜到了兒子的心思。

封賞

趙匡胤一登基,便大行封賞,如果真是被迫,就不必這麼性急,可能早就給諸位封官許願了,是應該早一點兌現,以安人心。而且他別的守門官不升職,偏偏特意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這不免讓人懷疑是否早就串通好了,特意在陳橋驛來進行這場活動。


陳橋兵變這段史實實在是難壞了宋朝修史的官員,既不能秉筆直書,又不能省略不寫,只好含糊其辭,寫成“兵變”,如果寫成了有預謀的政變,那不是把趙匡胤當做了曹操,司馬懿那樣的篡位奸臣嗎?據《資治通鑑》記載,宋太宗曾三次下令史官“實錄”,並說太祖登基“非有意也”,“朕當時目擊其事”,或授意或暗示,總之不可亂寫。這個時候,皇帝干預修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畢竟唐太宗已經開了先例。

“陳橋兵變”中那些塵封的疑點,原來是一場策劃已久的陰謀?

所以,陳橋驛發生的並不是一場“兵變”,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由趙匡胤一手策劃,自導自演,他本是後周的臣子,卻欺負後周孤兒寡母,篡奪了周的政權,然後再幹預史書,以免在歷史上落得個奸臣賊子的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