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古鎮平城!

晉東南有句叫“千里彭城、萬里蔭城”的諺語。其實這是訛傳。彭城乃名城徐州,歷代商埠,是斷不肯與長治縣的蔭城小鎮並稱的。實際上“彭城”應是“平城”,這句諺語也應該是“千里平城、萬里蔭城”。這不僅是二鎮僅隔20公里,更因為蔭城以鐵貨馳名,平城以槽坊與之匹配。平城是陵川縣四大鎮八小鎮的首鎮,一年三次的農曆二月十五、五月十三、七月七盛大廟會,市晉冀魯豫的商賈們必要趕來的交易市場,至於隔日逢單的集市貿易更是晉豫交界八縣互通有無的貿易場所。

漫話古鎮平城!


平城古鎮,始建於何年,已不可考。據現在鎮內的古建築風格看,早在元中葉就已經初具規模,到明嘉靖年間,古鎮規模完備。法華庵、元陽觀、三皇閣、南堂院這四大佛教、道建築已經全部建成。按照禮記,庵觀閣院四位一體的鎮子,須是文化聖潔之地,要具備這個條件很不容易。封建時代,宗族摩擦常使地方事端一起再起,冤冤相報,永無寧日。平城是三楊八靳一大宋三姓爭雄的地方。而諸如林縣壺關平順等地的商人來鎮上開店設鎮、幫工打雜、客居這裡,卻概不會因此遭冷眼,更談不上欺生。時至今日,外地人仍源源湧到鎮上落戶,王趙雜姓日益強大,一鎮三街,從無發生宗族械鬥之事,反與其和睦相處,共圖幸福。

據說,平城原叫桃花莊,老址在今之西北“教書河”。那時平城,處處桃林,處處桃花,春風一來,太行山村宛若一個迷人的少婦。由於各地商人看中這塊寶地,不約而同來這裡集聚,久而久之,形成鎮制,逐漸向東南方向發展。自元陽觀開始分街,南為南街、北為北街,東西走向,到街中佛廟,又分一街朝南,西為南街,東為東街,成“丁”字型街。俗稱“廟前街”、“廟東街”、“廟西街”,但按行政區劃平城分東、南、北三街,把西街劃入了南街村,自古而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鎮子的東、南、西、北四界各塑有一個石獅子,一來作為鎮界標誌,二來顯示鎮守煞口。分別是崗河口、老劵口、虎北口、西門口,現仍存三個。尤其是崗河口的石獅子,全鎮婦幼無不以此為吉祥之物;貴子嬌女,沒有不拜他為“乾爹”的。逢年過節,香火旺盛,朝拜之人,絡繹不絕。據資料證明,這種以獅為界,在古代建築史上實屬罕見,僅此而已。
在鎮上,除了這庵觀寺院和石獅子外,還有許多名勝,如西宮、小堂廟、魁星塔和關聖閣等多處寺廟,各有來歷,各有特點,歷盡滄桑,值得外人一覓。不過,除了關聖閣與三皇閣尚存,其它已是“六朝舊事,當年繁華”了。

漫話古鎮平城!


平城以槽坊出名,槽坊就是釀酒的作坊。在七七事變前,鎮上的槽坊不下十家。據老年人回憶。37年(民國26年)鎮上共有協興坊、協興源、輔益和、同和坊、同和裕、裡恆盛、外恆盛、三合群、回龍泉、同益坊等槽坊。這些槽坊,每年轉化糧食100大石,合二萬斤之多,生豬存欄數約有1000頭,超出現在鎮上總數的一倍。這些槽坊是一種壟斷性組織,他們和鎮上的幾家糧行共同壟斷了大半個高平、壺關和長治縣和平順等地的糧食市場,經過平城隔日逢單的集市貿易銷往河南林縣輝縣和修武一帶,從來沒有賣不出去的。
燒酒和糧食刺激了平城工商業的發展。到抗戰前,鎮上的商業多達20餘個行業。平城的買賣是城關和其它集鎮所不能比的,他們上至綢緞,下至蔥蒜什麼都賣,屬於雜貨店。而平城的商行是有特點的,是分行業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專營商店。①花布行,只准經營棉花布匹,共有十家,自元陽觀往下排:恆盛茂、德聚成、恆聚成、廣興成、忠正常、萬興盛、復餘成,估衣鋪三家:亨達利、恆盛義、協聚公。②鐵貨行:專營生熟鐵鑄件和鍛件的,經營的只要是從蔭城來的釘子、犁鏵、日常生活生鐵雜件等,有:同益號(專營批發)、正興號、祥泰隆(批零兼營)。③槽坊、糧行、粉坊。④官行:鹽店一家、公泰當兩家。⑤醫藥行:廣生育、永和堂、義生昌、平羅藥店。其餘如油麵行、綢緞行、熟食行、銀貨行等店鋪林立,旗招如海,使個平城商賈雲集、貨暢晉豫,好一派繁榮競逐的景象。

漫話古鎮平城!


平城鎮民風民俗淳厚、文化形式多樣,單論“撒燈”,縣誌載曰:“平城撒燈,遠近馳名,往往有不少晉東南各縣遠道而來的觀眾。”平城燈花花樣翻新、種類繁多。主要有龍燈、踩蓮燈、鶴燈、魚燈、蝶燈,還有鰲山、亭臺、樓閣、二將鎮會、開路判官、鴛鴦戲蓮、二龍戲珠、鳳凰撲蝶、劉二姐趕會、東方朔偷桃等等。在撒燈時,人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紙燈在街上徐徐遊行,長達數里,萬盞燈火把全鎮照耀得如同白晝。


關於撒燈,還有一段傳說。說是當年平城因為商業發達,招來不少“響馬”。每到半夜,鎮民便在丁字街每20米拴一道絆馬索。並在鎮中挖了一條長達十里的地道,以便疏散。有一天晚上,響馬來到鎮上,捉了一名民夫,讓其領到地道探取珍寶。這名民夫領著響馬從南堂院的入口進去,他從寨坡老君廟的出口出來後,隨手搬了大石頭把出口蓋住,將響馬悶死在地道里。從此以後一到晚上,鬼哭狼嚎,攪著四鄰不安。為了平息這種騷擾,由商會出面組織了這場燈會。每年中有連續三年要在送寒衣節(陰曆十月初一)或盂蘭節(陰曆七月十五)舉引一次撒燈,以祭亡魂,傳而久亡,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娛樂活動。
說到燈,不能不提平城的龍燈。平時平城的龍燈與其它地方相比,又有不同。它是白紙做底,紅紙(烏龍用黑紙)糊底上,金紙做鱗糊成的平均直徑約一米,長達50米的紙龍,每年糊一次,年年是新的。這是布龍所不能比的。再說舞龍,平城也比較講究,東街的紅龍,北街的烏龍,正好構成一幅二龍戲珠圖。再配上西五莊的打擊樂,30名力能扛鼎的壯小夥子,分三組上陣,進行舞動,同時還有一個戲耍蜘蛛的,和舞龍相互配合,把個二龍戲珠舞得真酣。每當夜幕降臨,圓月高掛。嗚嗚的牛角吹過以後,巨大的鑼鼓蹺鈸一齊敲響,鞭炮齊鳴,焰火燦然,從龍眼中射出的二道光柱捅破夜幕,照的滿街明朗。二龍抖著身子緩緩地爬進關聖閣下的券洞,龍開始出洞。只見一個小小的蜘蛛須梢放出的火花嗤嗤作響,銀光閃閃,竟然不顧巨龍的龐大,挑逗似得蹦倆蹦去。巨龍東撲西逮縮在洞口遲遲不肯出來。蜘蛛也不罷休,一會兒跳到龍鬚上,一會兒跳到龍角上,終於惹怒了巨龍。一聲嘶叫,二龍衝出了洞口。這也是其它的龍燈不能相比的。

在平城,上黨落子是十人們喜歡的劇種之一。民國時的農商劇團,五十年代的平城文工團就是專演上黨落子的。這個文工團因為後來平城的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戲曲音樂人才,以致現在人們婚喪嫁娶宴請的“響器”們都是當時文工團的骨幹。
平城人還有習武的習慣。這也是有一段來歷。當時平城商行較多,為防強盜,設了鏢局。由著名的武林高手楊嘉興任頭目。不管攔路土匪,還是入室強盜,只要一提楊嘉興之名,無不喪膽落荒而逃。後來就慢慢的影響了周圍的人。每到農閒,年輕小夥子聚集拳房,舞槍弄棒,以壯身體,以保平安。每逢過節,還要組織上街演出。

漫話古鎮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