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與老師常溝通,聯手教出好孩子

一位幼兒園老師講述了她們園內的一個小女孩的故事:

4歲的依依被送進幼兒園的時候,非常懶惰,簡直像個“小懶貓”。她什麼都不千,就等著我來幫她做。

例如開飯的時候,別的孩子都拿著勺子開始吃飯了,她卻仍舊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等著我去喂她;穿衣服的時候也是,非得等著我去幫她穿。

不過,我一次都沒說過她,而是儘量一切都順著她,什麼都幫她做,讓她感覺到我是愛她的,同時我也不會因為她什麼都不會做而輕視她。

一段時間之後,依依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這時候,我覺得可以開始培養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了。我先悄悄地把她領到無人的地方,對她說:“依依,老師覺得你很聰明,會很多本領,比如畫畫和唱歌,老師想知道你還有別的本領嗎?”

依依很得意地說:“我還會講故事,跳舞呢!”

家長需要與老師常溝通,聯手教出好孩子

我於是繼續誘導:“還有呢!”

依依想了一下說:“我還會認數字。”

我這才慢慢地對依依說:“呀,依依會這麼多本領,真厲害!不過,老師今天要教你更多的本領,你想學嗎?”

“當然想了。”依依很高興地接受了。

於是,接下來,我就用這樣誘導的方式逐漸教依依學會了穿衣服、吃飯、疊被子等生活自理的技能。每次依依獨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後,我都會高興地誇獎她一番,她自己也因此而興奮不已。

可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由於依依的父母很忙,沒有時間照顧她,依依整天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是個思想傳統的老人,總是寵著依依,什麼都不讓她幹,一見到依依要自己做事,就緊張地跑過來阻止,並且大驚小怪的。

結果,依依就只能成個“兩面人”—在幼兒園裡什麼都自己幹,到了家裡什麼都不幹。

這下我又開始擔心了,這樣下去,依依學會的生活技能怎麼能夠持久呢?

其實,像依依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自己已經學會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

但由於家庭成員故意的“寵愛”,導致孩子在幼兒園和家裡不同步。這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雖然孩子上了幼兒園,但主要的教育任務還是在家庭的,家庭內部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幼兒園。

家長需要與老師常溝通,聯手教出好孩子

因此,父母一定要保持和幼兒園的良好溝通,做好家、園共育。

和老師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父母要定期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園裡的情況,特別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情緒和心理等,千萬不要只是簡單地問一句“學了什麼”就草草了事。

此外,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父母也要有意識地把孩子的一些習慣、愛好、體質等情況告知老師,以便老師更快地瞭解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養。

當然,老師安排的一些孩子和家庭共同體驗的活動和遊戲等,父母一定要抽時間參加,這能給孩子支持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愛,從而更加開心地繼續在幼兒園的學習。

父母還要關注幼兒園的家、園聯繫欄並且積極地投稿,認真填寫每期的家、園聯繫手冊。

總之,孩子入園之後,家長的教育重擔絲毫沒有落下,也不應該落下,孩子的健康成長還需要家長和幼兒園的緊密配合,雙方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成長也就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