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福山区回里镇迟家杏园效应

陌上杏枝初破芽,迟家村民已忙碌。趁着好天气,福山区回里镇迟家村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给杏树苗施肥压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现场一派繁忙。

蜕变|福山区回里镇迟家杏园效应

自2020年入春以来,回里镇迟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们发展荷兰香蜜杏规模化种植,创办了“烟台市福山区瀚海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平整土地,种植苗木……村民们比着干、争着干、抢着干,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合作社的50亩荷兰香蜜杏种植园已初显规模。目前已栽种苗木2500棵,并在周边架设了围挡,接下来将铺设灌溉设施,实现水肥一体化。

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迟家村“补短板、强优势”的蜕变故事。为实现产业振兴,带领群众致富,迟家村党支部采取“三步走”策略让村民抱团发展显实效,让土地聚集效应现效能。

全面查摆问题,认清优势和短板

一直以来,迟家村民风淳朴、村民团结,有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文化优势。从历史的角度看,迟家村于明朝时期建立,迟姓、陈姓、卫姓、荆姓、王姓相继迁入,各姓之间和睦相处,继而形成了和谐宜居的良好风貌;从发展的角度看,近年来迟家村党支部把文明创建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村民会议、宣传上墙、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效形式打造精神文明风貌,在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创建等方面亮点纷呈,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的同时,将文明带到各家各户。

蜕变|福山区回里镇迟家杏园效应

但与此同时,党支部也清醒的认识到村内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依靠传统的苹果种植满足不了村民需求的现状。一是近几年水库干涸缺水,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基本保障。遇到干旱天气,果农们要么自行取水浇水费时费力,要么听天由命导致入不敷出;二是村内土质,单薄制约了果木种植的多样性。受地形影响,迟家村的500亩耕地土壤层较为单薄,而苹果种植所需土壤养分大,经年累计的种植导致树本老龄化、土壤肥力不足,产量、质量有所下降,自然而然达不到丰产丰收;三是人口老龄化导致传统种植业难以转型。迟家村仅102户村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在村留守的主要劳动力是中老年人,他们常年以种植苹果为生,种植多为零散分布,果农之间缺乏技术、管理上的交流,遇到霜冻、干旱、病虫害等灾害时难以应对,“靠天吃饭”制约了村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补短板借优势,因地制宜搞发展

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带领老百姓致富,就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最大化,减小短板带来的影响。迟家村党支部决定充分发挥村民团结的优势,将个体种植的土地流转出来,发展规模化种植。而发展种植业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农业用水问题,为此村党支部积极争取抗旱资金,经多方筹措,于2019年新打深井2眼,切实保障了村民生活和灌溉用水,让合作社有了发展下去的先决条件。

蜕变|福山区回里镇迟家杏园效应

条件有了,下一步该考虑种什么、怎么种。带着问题,党支部书记张海涛带领村“两委”多次前往外地进行考察学习,经实地学习、专家指导、综合评估、会议表决,党支部决定引进适合本村种植的荷兰香蜜杏,进行集体规模化种植。“荷兰香蜜杏树耐寒、耐旱、耐瘠,是落叶果树中耐性最强的果树,号称‘在石头缝里都能长’。如果发展荷兰香蜜杏种植,自然而然我们村土壤层单薄的问题也就不再是什么问题。”张海涛介绍,“同时,创立合作社,由村里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成、统一销售,村民们只需要拿出自己的土地以‘资源’入股,后续就不用再操心果树的管理、销售等问题,这样‘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改革“提效能”, 探索更多可能性

“合作社由村集体负责,我们社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非常有信心把我们村的‘杏’福种出来。”正在浇地的村民王其才笑着说。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第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社员共38户,占全村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很多社员除了把自家的地拿来入股外,有些边角的地界也跟邻居交换一下,确保形成片区规模种植。

“真正把‘杏’福种出来,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张海涛表示,“马上我们要开始安装喷灌,逐步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达到田成片、树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等到丰果期,我们将统一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并进一步研究加工、储藏、运输等深层次开发,确保销售环节不出问题。另外,等合作社的效益好起来,我们打算继续深入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全村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让村民们不仅仅在情义上‘团结’,在致富路上也携手并进。”

YMG全媒体·记者 申吉忠 摄影报道 通讯员 刘琳

责任编辑:赵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