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惠风和畅,万物欣荣。
习近平总书记再到陕西考察的消息,随着春风传遍天汉大地,传到朱鹮之乡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普通的村庄,孕育了一位深藏功名60载的大英雄:一生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对党忠诚、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他就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的张富清老人。
近日,记者来到洋县马畅镇双庙村,感受总书记来陕考察传达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见证英雄故里人民牢记嘱托、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与决心。
行过两侧栽植香樟和白杨的公路,不远处的平畴沃野逐渐清晰:一列高铁穿行而过,有农户在地里除草,水田里小苗秧长势正好。
一过双庙村界牌,映入眼帘的就是张富清老英雄敬军礼的画像。平整洁净的两条主村道,一条已经改造成沥青路,另一条宽8米的“富清路”已建好路基,太阳能路灯也安装到位。错落有致的民房大多为楼房,屋后绿荫房前鲜花,树上鸟鸣院中犬吠.....阳光下的村庄宁静安详,疫情带来的阴霾正悄然远去。
张富清老人的英雄事迹经发掘报道广为流传后,村里依托张富清旧居建起了村史馆,生动再现了老英雄不平凡的革命生涯。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李志宏告诉我们,2019年村史馆建成后,前来学习参观的单位、组织和群众络绎不绝,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市学习英雄精神的教育基地。
©村史馆
了解英雄、学习英雄在双庙村蔚然成风:年轻的村史馆讲解员刘瑶,在一次次讲解中收获了一份份感动,也不断加深着对英雄精神的理解。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张明说:“老英雄的事迹感动着我们,作为他家乡的后辈人,更要继承和发扬英雄精神,为建设新农村出一份力。”
今年2月疫情期间,远在湖北来凤县的张富清老人通过大儿子张建国,向老家的领导及亲人们问好、拜年,祝老家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早日战胜疫情。
一江汉水连两汉,千里之外念桑梓。老英雄带来的问候和祝愿,温暖鼓舞着汉中人民。英雄的家乡双庙村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村中191名党员积极主动捐款近两万元支援湖北抗疫。
走在双庙村,移风易俗的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文明和谐的乡风举目可见、触手可及:宣传孝亲敬老、团结互助、勤劳节俭、崇德尚贤等美德的文化墙图文并茂、独具特色;村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村民们也都用老英雄的事迹教育子女,新时代的文明新风吹进了百姓的心坎。
英雄是双庙人的骄傲,更是学习的榜样。在李志宏看来,学得好不好,关键看干得好不好,多为群众干好事办实事,才是对英雄精神的最好传承。
2015年上任以来,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埋下身子苦干实干,在全村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稳步推进,村居环境大为改观,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
“很久没回来,一回来真是眼前一亮!”对村子的变化,常年在外工作的周李蓓感触很深:“双庙以前是后进村,路边露天旱厕比较多,一到夏天味道刺鼻。现在,破烂房屋、残垣断壁、露天旱厕都拆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清理了,水绿了,灯亮了,村子干净了,文化墙、凉亭、活动室建起来,文化生活也丰富,一点不比城市差。”
75岁的脱贫户周建德和老伴一见我们,就热情地招呼坐下。2017年雨季,他家老房因地势低洼,河水半夜倒灌入屋。镇村干部接到消息后迅速赶来,“靠渠的土坯墙已经泡塌,屋里水深到膝盖,干部来了鞋都顾不上脱,帮我们搬东西。”先前经历丧子之痛,再遭此打击,生活的困顿让周建德几近绝望,老伴也整日以泪洗面。
房子无法再住,可周建德没钱也没心情收拾。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反复劝说他进行危房改造,不仅帮他申请了国家补助,还多方筹资、共同出力,建起了三间一层半的砖瓦房。
“好政策都享受到了!”说到国家的帮扶,周建德反复感叹。老人的孙子周群力马上大学毕业,上学期间每年6000元的教育扶贫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小周不仅孝顺懂事,更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家乡。疫情期间,作为返乡大学生,周群力主动请缨到检测点值班,配合医护人员和镇村干部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检测登记。“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都铭记于心。作为老英雄张富清的家乡人,我应该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坐在明亮的堂屋,周建德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下雨不熬煎了,生病都有新农合报销,心里宽敞了,人也有精神了,自己种菜卖些钱,过的好得很,真是沾了国家的光!”
用心用情用力的付出,赢得了百姓口碑,荣誉也接踵而至,双庙村先后被评为县级卫生村、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10月,作为全市仅有的两名妇女代表之一,李志宏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的消息让她倍感激动:“总书记进村镇、入社区、到工厂,平易近人接地气,关心企业复工复产,对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给基层干部鼓足了劲。咱们要带领群众、群策群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下更大功夫和力气,把英雄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分管脱贫攻坚的马畅镇副镇长段高峰告诉记者,双庙村已经计划在发展传统水稻、蔬菜产业的基础上,谋划推进新的产业项目,巩固扶贫成果,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李志宏说,村上准备与省上一家环保志愿者协会合作,进一步扩大有机水稻、有机菜花等产业规模,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机黑谷,创造新的增收来源。
双庙村种粮大户朱春华, 2017年开始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从几十亩到如今水田旱地加起来已近300亩,去年纯收入达到十几万。“种谷子,种麦子,油菜、菜花,应季的蔬菜,经常天不亮就下地。”老朱掰着手指算起账来,谈种田的辛苦和不易,谈用工成本高、收割机价贵,粮价又逐年下滑.....洪亮的声音、利索的言谈,你绝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那为什么还要流转越来越多的土地呢?朱春华说:“我是个农民,只会种地,也喜欢种地,见不得好好的地撂荒。”临走,段高峰和李志宏让老朱别忘了申请农机购置补贴:“有啥困难说一声,大家一起想办法。”
我们离开时,春光正好。广阔的田野里,黑谷稻秧在微风中起伏,双庙人正用勤劳和智慧浇灌着新希望。
——END——
来源:汉中发布
编辑:张鑫 校对:张磊 胡翊
审核:张志刚
主流舆论阵地 综合服务平台 社区信息枢纽
洋县发布
爱洋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