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喜歡跟父母交流怎麼辦?

遊優優





為什麼孩子不再願意與父母溝通了?告訴你三點:一,家長談話變成說教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後往往變成了說教,審問似的讓孩子彙報,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後往往無語的收場了。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單方面的一種灌輸。如果一個人,他自說自話不理會你的任何話;他說話的時候你不能插話,你會喜歡跟他聊天嗎?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平等交談,家長保持自己的權威姿態,又想讓孩子像朋友一樣談心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恩,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付的回答。他們不想繼續談話,擔心談話只會讓他們重新經歷糟糕的感覺,孩子保持沉默,以保護自己,漸漸地孩子不再願意跟父母聊起除了“吃了嗎?”以外的任何話題。二,孩子害怕錯誤,躲避問題有的時候孩子不願意聊天,可能是害怕自己哪裡出問題了。他們害怕聽到我們的回答,害怕這些回答會證實他們那些說不出的擔心(即都是他們的問題),或者我們會責備他們(他們因此會激動地責備他人)。當孩子意識到他的問題很嚴重時,他會立即變得防備起來,不願意繼續聊下去。孩子也會用拒絕談話作為表達抗議或爭辯的手段。當你讓他聊聊時,他預見到可能招致更多的批評,或者太氣憤了沒辦法聊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願意交談其實在表達抗議。三、孩子不信任父母很多時候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心思告訴父母,但是大人往往不會重視孩子的感受,甚至會在人前去分享孩子的“秘密”當做玩笑,一而再,孩子從此養成了“慎言”的習慣。也許孩子的“小秘密”並非那麼重要,但是年幼的孩子把“秘密”交到了最信任的人手上,但父母辜負了它。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心的。孩子為了免受嘲笑的傷害就會選擇閉口不談。也有許多孩子覺得聊天根本沒用,並堅信聊了也不會有任何幫助。當你感覺孤獨無助的時候,想著父母可以給你一絲安慰或者溫暖,但是很可能換來的是質疑和指責。所以,有時候孩子選擇不說,是因為說了,還可能帶來新的痛苦體驗。如何提高孩子參與親子交流的積極性?跟他們出去逛逛,一起收看電視節目。在孩子放鬆的狀態下會變得更健談。只要“傾聽”,不要“說教”。很多時候,聊天只是一種發洩,想要孩子誠實地說出感受,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隻要“傾聽”。不要“否定”,只要“同理”。孩子不喜歡“否定”他的心情的對話,而是“瞭解”他心情的對話。保持中立的語調、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從別人的事談起。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就能窺見他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對同學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然後瞭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去處事。聊聊自己。跟他聊聊自己的故事,告訴他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先處理情緒再說問題。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候,不要輕易下結論,情緒激動的時候說話辦事往往有失公平。注意肢體語言。儘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著她,及時肯定他的感受,給以撫摸,輕拍等肢體接觸,適當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認真想要和他聊天。


紫萱育兒課堂


如果我整天在你耳邊嘮嘮叨叨,囉囉嗦嗦,不是說教,就是指責,再不就是打罵,你願意跟我交流嗎?


如果我整天欣賞你,誇獎你,耐心的傾聽你,對你的情緒各種包容,各種理解,請問你願意跟我交流嗎?


我是個有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人,可是你整天想控制我,打探我的隱私,揭我傷疤,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如果你尊重我的意見,給我一定的空間,允許我有自己的選擇,並尊重我的選擇,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如果你不懂我的世界,跟你聊什麼,你都心不在焉,若有所思,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如果你總是很懂我,跟我有同樣的興趣愛好,跟你說什麼,你都十分感興趣,請問,我會願意跟你交流嗎?


現在,請問你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了嗎?如果還不知道,請關注我!我會送一套溝通工具給你,看了就會用,用了就有效,保證讓孩子愛上跟你說話!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希望我的一點火苗,可以點燃你的思潮,讓你的愛豐富孩子的大腦!

米哈里EDU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那麼原因很簡單:因為和父母交流使他難受。

1. 無話可說

即孩子與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爸爸媽媽一開口就是學習抨擊玩,而孩子一開口就是玩討厭學習,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下,道不同不相為謀。

2. 說了也沒用

這是一種相對絕望的狀態,因為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需求,但總會被無視,或者被義正言辭地壓回去,讓他覺得自己有需求是一種罪惡。

殊途同歸,無論何種原因,其本質就是孩子在於父母交流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只有壓抑。

怎麼辦?

其實你是不是誤解了“交流”這一個事情,交流,是雙方處於平等地位的,互相交換信息,做到求同存異,吸收對方的觀點為己用。

我猜測,你在於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是抱著讓孩子一定要聽你的,而且你的觀點一定是優於孩子的,他必須吸收的目的的。而這種方式,叫命令、強迫。

什麼時候你能真正做到平等地互換信息,孩子也就願意和你交流了。

他只是個孩子,在家庭裡面請永遠記得這一點,在社會上請遺忘這一點。這意味著,他需要你的幫助,需要你先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