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午後陽光,軟榻香茗,一個人享受閒暇時光的時候,輕輕拿起托盤上的一枚蛋黃酥,陽光下金色的酥皮顯得分為誘人,生怕力道重了些,會碎了這份酥薄的美好。

張開嘴一口咬下去,先是應聲而碎的酥皮,隨後便是一份軟糯,甜的是豆沙,鹹的是蛋黃,二者在口舌咀嚼中相互融合,帶給人美妙的味蕾體驗。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蛋黃酥的美味所打動,這份喜愛也讓它成為現如今,一款十分常見的的甜點美食,不少著名西點店裡的主打單品,不過細說下來,蛋黃酥應該算是一款中西合璧的美食,其誕生的過程還帶有一種別樣的思鄉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蛋黃酥的歷史。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油脂將自己的全部融入到了麵粉中,熱烈炙烤後整個心都酥了

我們先從蛋黃酥外面的這層酥皮說起,人類開始種植小麥,並學會將其研磨成粉製作麵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不過由於東西方文明發展略有不同,導致西方人習慣了用火烤制面食,東方人則更喜歡用水作為媒介烹熟麵食。習慣雖然不同,卻不會影響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北魏末年成書的《齊民要術》中就曾記載了一種名為髓餅的製作方法:

髓餅法: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

根據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製作髓餅的關鍵是油脂與面之間的相互混合,之後再進入爐中烤制,而這兩點便是製作酥皮的關鍵,後來被中國人廣泛食用的燒餅便是採用與之類似的製作方法。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髓餅本身是胡餅的一種,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一類麵食,結合《齊民要術》的成熟時間,以及西晉史學家司馬彪所著的《續漢書》中:

靈帝好胡餅。

我們可以推斷出,胡餅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在漢朝,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時期,中原與西域的交流較多,比如我們如今吃到蔬菜和水果都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的。我們有理由相信,胡餅的製作方法這是通過類似的方式被帶到了中國。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而胡餅的發源地,也很可能是位於歐亞之間的土耳其,當地存在一種古老的點心,它的製作方法是將油脂裹入麵糰,經過人工在面案上反覆摺疊揉按,使麵糰內部形成多層結構,麵皮與油脂交替其間,當進入烤爐加熱後,麵糰中的水分受高溫汽化,點心便形成了一層層可口的酥皮。

後來土耳其的阿拉伯文明進入阿拔斯王朝時期,也就是中國文獻中記載的黑衣大食,向東他們戰勝了唐朝,並打通了通往印度的大門,向西則到了摩洛哥,控制了包括埃及在內的非洲北部地區。黑衣大食在擴張領土面積的同時,也將小麥種植技術和麵點加工烹飪技術帶到了當地,類似胡餅的麵食又與當地特產不斷結合,形成了許許多多之前沒想過,也從來不敢想的新式麵點。於是伊朗的波斯酥、沙特的椰棗酥、摩洛哥的三角酥便出現了。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後來阿拉伯文明在經歷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的血洗後,奧斯曼帝國又開始引領阿拉伯世界再次崛起,並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了歐洲各國,上面提到的酥皮製作方法也傳播到了歐洲,於是拿破崙蛋糕(又名千層酥)、酥皮湯、意大利的羊角可頌相繼出現。

緊接著歐洲便爆發了大航海運動,歐洲殖民者將包括酥皮製作方法在內的西餐文化帶到了各個殖民地國家,於是乎美洲人在英式酥皮餡餅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美國派。而伴隨葡萄牙殖民者的到來,中國的臺灣和澳門等地,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帶有西餐特色的美食糕點,其中不少都吸收了酥皮的製作方法,比如蛋撻、鳳梨酥,以及我們之前提到的蛋黃酥。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鹹鹽給予鴨蛋以點睛之筆,蛋黃回報以流淌的金黃

蛋黃酥雖然有一副西餐酥皮的外表,但卻有一顆地道的中國“心”,鹹蛋黃是古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其製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以前。古代的農業生產往往是靠天吃飯,一旦遇到災荒年,人們就要面臨食不果腹的危險,於是乎人們便開始在如何保存食物上下了一番心思。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便是鹽醃,這既包括馳名中外的金華火腿,也包括南北朝就有記載的鹹水鴨,既然鴨子可以用鹹水醃製,那麼鴨蛋是否也可以呢?在一番嘗試下,人們發現用鹽水浸泡的鴨蛋不但可以保存得更久,同時內部的蛋黃也出現了令人驚喜的變化。

製作鹹蛋時的鹽水濃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在10%左右為佳),太高的話會影響鹹蛋的口味,太低的化便無法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鹹蛋便容易變質。醃製過程中,隨著鴨蛋內部含鹽量的增加,水分開始不斷流失,蛋黃開始變稠呈凝固狀態,脂類等物質開始逐漸分離出來,內部內含油量上升,到了這個時候,一顆鹹蛋便基本製作完成了。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中國有不少地方都盛產鹹蛋,這其中就包括江蘇高郵,相傳北宋婉約派詞人秦觀,便曾以家鄉高郵特產的的鹹蛋來饋贈師友,清朝著名的詩人和美食家袁枚還在他自己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錄鹹蛋黃製作的飯前點心。

到了近代,一批人由於歷史原因退守到了寶島,他們中的許多都因為人力無法改變的原因,終生未再踏上家鄉的故土,於是乎,為了慰藉這份鄉愁,便有人開始按照家鄉的方法制作鹹蛋,同時人們又融合了西餐文化中的酥皮,製作出了中西方文化特色的蛋黃酥。

一枚小小的蛋黃酥,不曾想竟曾寄託過一份又一份濃濃的鄉愁,讓人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心中也泛起了一絲漣漪,彷彿在告訴人們: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想品嚐下這鹹甜可口的美食?上面這款【老陳叔】蛋黃酥最近正好在頭條熱賣,一盒六枚價格實惠,不妨下單一嘗美味,說不定會喚醒記憶中的美好~~

甜的是思念,鹹的是人生,關於蛋黃酥的歷史,你知道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