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有度,人生哲學(深度好文)

鬼谷子提出,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以圓略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後就要用方略來戰勝對方。

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

鬼谷子原文講到,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方圓有度,人生哲學(深度好文)

即使我們暴露給對方的信息量微乎其微,對方也會很快的向我們敞開心扉。就像陰變陽、陽轉陰,圓變方、方轉圓一樣,應用隨心,變化自如。也就是說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我們用圓滑的方法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後,我們用規矩規則去應對他。

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以用這種規則去掌握。如果我們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我們就不能正確的去支配他人。我們做事時不能沒有技巧,不然就會不合乎實際情況,違背客觀規律。

總之,我們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需要先制定考察別人的策略,再來統領眾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圖,讓對方摸不透其中的門道,覺得我們就像天神那樣已經達到難測難知的至高境界。

方圓有度,人生哲學(深度好文)

北宋真宗年間,地方上將晏殊和蔡伯俙兩名神童舉薦給朝廷。真宗很高興,讓他倆陪皇太子讀書。皇太子年紀很小,十分貪玩。晏殊總是規勸他,惹得太子生厭,而蔡伯俙則處處討太子的歡心。有一次,真宗皇帝要檢查太子的學業,太子要晏殊代做一篇,晏殊不肯。太子又叫蔡伯俙寫,蔡伯俙馬上代寫了一篇。真宗皇帝發覺有假,追問下來,晏殊如實稟告了。這下太子氣壞了,他惡狠狠地對晏殊說:“我將來當了皇帝,就殺你的頭!”晏殊毫無懼色地回答:“就是殺我的頭,我也不弄虛作假。”後來,太子當了皇帝,即宋仁宗,晏殊被任命為宰相,而蔡伯俙反而被疏遠了。

晏殊以方略對待皇太子,絕不弄虛作假,結果後來被委以重任。而蔡伯俙則一味採取圓略,阿諛奉承,反而遭到疏遠。

方圓有度,人生哲學(深度好文)

“能容物者,物乃能容”,這是晏殊告誡初入仕途的王安石的一句話。這可以說是人生至理。不要責難別人輕微的過錯,不要隨便揭發他人個人生活中的隱私。不管你的品德多麼高尚、你的觀點多麼正確,只要你對別人苛刻,他就會把你當成他的敵人。不念人舊惡是要有些胸襟的,只有修養高的人才可以做到。其實人際間的矛盾往往因時因事而轉移,總把思路放到過去的恩怨上屬於不智之舉。王安石後來的仕途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

王安石生性聰明、學識淵博,但卻口下無德。鄭毅夫寫詩引用李白詩句,他就嘲笑:“此人不識字。”王安石成名前,他舅舅曾諷刺他的蛇皮身,一旦科舉得中,他就立刻寄詩給舅舅報此仇。儘管他倡導的變法利國利民,但反對的人多,支持的人少,終於夭折。如果他能寬厚待人,不四面樹敵,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

與人相處一定要有分寸,既不可對人苛刻,也不可過於親近。我們常常說對人要真誠友好,這並不是說要沒有選擇地和任何人做朋友。在向別人掏心窩肺時,一定要先對他有所瞭解。一個人不設防地對待他人,而且成了習慣,那麼如果他自己感覺累了,或覺得彼此志不同道不合了,這時再抽身,對彼此都沒好處。生活中,由這個原因而引起的矛盾並不在少數。

方圓有度,人生哲學(深度好文)

學習圓方之略,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倘若別人無意中犯了錯誤,違背了你的心願,打亂了你的計劃。這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氣憤,接下來可能會大發雷霆。很多人都會如此,然而這樣做根本於事無補,其結果往往是加劇了對方的恐懼、不滿,甚至仇恨,事情往往會越來越糟。其實,如果能夠忍住一時的怒火,反過來寬容別人,結局就會不同。

俗話說“兵不厭詐”,在商業領域也是如此。法國方面察覺到日本人有“詐”之後,沒有予以當面揭露,而是不露聲色地搶先一步,破壞了對方的意圖,同時還維護了表面上的和諧關係,確實是十分高明的做法,達到了鬼谷子所讚許的“與人也微,見情也疾”的境界。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違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