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俄戰爭爆發

張作霖當上清朝營官之後的第三年,即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雙方為霸佔東北地區豐富的資源而進行拚死爭奪。面對這場戰爭,清朝政府採取了局外中立的態度,劃出地盤讓日俄軍隊在中國土地上相拚。1904年2月12日,光緒皇帝宣佈:“日俄兩國失和用兵,朝廷軫念彼此均系友邦,應按局外中立之例辦理。”

12日俄戰爭爆發


北洋大臣袁世凱則認為,中國既不能參戰,也不能幫著任何一方,如果幫了日本,那麼俄國的陸軍就會在我國西北邊境採取行動,如果幫助了俄國,日本海軍又會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構成威脅,置身局外最好。

盛京將軍增祺是朝廷命令的忠實執行者,在他的要求下,文武官僚均不得捲入這場戰爭。他還在地圖上劃出了日俄的交戰範圍範圍,但人為劃分戰區純粹是一廂情願。雖然日俄兩國都承認遼河以東為交戰地,遼河以西為中立地,但戰爭打起之後,日俄兩國就什麼規矩都顧不上了。遼西的官軍和綠林也在中外混雜的矛盾面前發生了分化,有的投靠日本有的幫助俄國,成了被利用的戰爭工具。

12日俄戰爭爆發


日俄戰爭期間,日俄雙方都注意到了東北地方鬍匪集團的作用,雙方都施展小恩小惠,籠絡、收買匪幫。日俄雙方還派人對拉攏過來的鬍匪組織進行訓練和裝備,以成為正規軍的輔助力量,去打擊和破壞對方的軍事設施、補給線和戰略物資。

1904年8月,日本國駐華公使內田、使館武官青木宣純大佐,糾集分散在北京、天津、東北的日本國“大陸志士”47人,組成7個“特別行動組”,即敢死隊,其成員化裝成中國人、蒙古人,分別潛向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偵察俄國軍隊的後方,破壞各種設施。其中第一組由橫川省三、衝禎介等6人組成,1905年2月從北京率先出發,縱貫內蒙古樂行,前往吉江兩省,玄豚破俄國控制的嫩江鐵橋和東清鐵路西幹線。4月21日,第一組的六個日本人全被俄軍發現而殺戮,無一人能生還。

12日俄戰爭爆發


這次失敗給日本以沉重打擊,由日本人直接充當敢死隊的方案宣告失敗了。隨後他們改變了策略,不再由日本人去“敢死”,而改由日本人出面招撫東北和內蒙古一帶的中國鬍匪,配備步兵、騎兵、炮兵各兵種的現役軍官,直接指揮這些鬍匪隊伍。日本參謀本部命令日本駐滿洲軍總司令福島安正少將,直接組織和實施這一方案。

福島安正發覺現役日本軍人中大多不懂中國話,也不瞭解東北風土人情,就決定從國內和東北各地召集日本人,這些人包括日本浪人、商人、退役軍人等等。日本軍部將這些“大陸志士”,一部分派往日本駐滿洲軍、各級軍政機構和間諜組織中充當翻譯,另一部分人則與現役官佐合作,擔任指揮和訓練中國鬍匪的特殊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