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作文:讓你歡喜讓你痛

朋友發來女兒的一篇作文,讓說兩句。

這篇作文:讓你歡喜讓你痛


文章,是長這樣的:

救救自習課

丁不才

外班人,或是心思單純的人,時常有這樣一個錯覺,李必得是二班唯一的“占課王”。實情卻不是這樣,二班的“占課王”一直是兩個,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的話,這個“一”定只能是顧不讓,而不是李必得。

和性格外露直來直去的李必得比較起來,顧不讓更像個老好人,她為人寬和、面子上和誰都客客氣氣的,內心卻極有盤算。李必得喜歡“勢在必得”的感覺,如喜歡自習課被貼上“政治”的標籤,於是她就有許多課了。顧不讓把許多課都給了她,且分寸拿捏得極好,既給了李必得的面子,又不會顯得選修課搶了主課的風頭。而她本人就不如李必得那麼喜歡“面子功夫”了,她是很實際的,她只看中具體能上到幾節課,至於課表上有幾節,那只是糊弄人的。

這天下午,班長在黑板上寫下第二天的課程。

明天的課是很不錯的,顧不讓心想明面有兩節數學,是主課的體面,並不直觀的,還有兩堂自習。嗯,四節課似乎是略多了,但也沒辦法,成績想上去,學生就得對課表多擔待擔待,老師好歹是和學生一起受罪的,都不容易。

這麼想著,黑板上幾個大大的“政治”,也就不那麼刺眼了,顧不讓對迎面走來的李必得微微一笑。

“ 必得你明天辛苦了!”顧不讓身後突然傳來王不搶的聲音。

李必得不知所以,剛想說“不辛苦”,就瞥見黑板上堂堂正正的掛著兩節半政治課,她一時並不見著有什麼不對。

“我明天倒是很輕鬆,學生也輕鬆,他們不喜歡英語課,都盼著上政治呢!”王不搶面色如常,當然李必得更是身在雲裡霧裡。

仔細看一眼課表,李必得知道哪不對勁了,她正欲發話,然而為時已晚。

“明天只有一節英語課。”王不搶就這麼把數字報上來了。“咦,不爭,你怎麼也只有一節課?”

錢不爭本來是佈置作業的,猛然間被不搶一提點也就回過味兒來了,尋問地看著李必得。

李必得額頭上突然就冒汗了,她突然覺得冤枉,明明只佔了半節自習,原本只有一節課,另一節課是從後天調上來的。但是,在主課只有一節課的情況下,兩節半的選修就顯得有點“逾矩”了。真是的,怎麼就這麼不湊巧呢?她明明可以上晚自習,為什麼偏偏要上半節自習課呢?

“我也是累啊,明天兩節課上下來累得夠嗆的。”李必得理虧,但還是想仗著勢在必得的氣勢,據理力爭一下,“沒辦法呀,我平時課太少,難得兩節課連在一起,還可以給他們做張卷子。”

王不搶已不理睬她了,她其實並不那麼在意一節課,時間安排緊湊點也就夠了,他只是單純看那兩節半政治不順眼而已。

“不爭,最近語文時間也挺緊吧?”王不搶問著同樣只有一節課的錢不爭。“那可不,題目講不完,連默寫都來不及呢!”錢不爭一聽王不搶提起課程進度,不爭不搶的一向淡定也不免有些躁動了。

兩位老師聊著課是如何少,學生是如何令人不放心,頗有相見恨晚之意。而此時的李必得已無心再關注這個她頗有說頭的話題——課表上的兩節自習課深深地抓住了她的眼球,這兩節課她是無論如何也佔不了了,但那兩節課究竟會歸誰呢?她當然不能追根究底,只是一個瞬間,她背脊一涼,話也就脫口而出。

“明天不會有四節數學課吧?”

不爭與不搶的討論戛然而止,她們彷彿藏著一腔愁緒的雙眼煥發出生機,她們決定了,再不爭不搶也應有個限度,她們得去照顧不讓。

然而,當他們抬頭時,走廊上哪還有顧不讓的身影。

顧不讓早就溜回辦公室了,心情不復剛才的愉悅,這些老師們為什麼就不能像毛美人一樣呢?明天一節歷史課都沒有,人家說什麼了嗎?年輕美麗,總歸是有理由的。

她早聽見了三位老師的交談,他拿出課表,將四節數學課劃成了兩節。不讓,能不讓嗎?語數英政一人兩節課,這下,總是算太平了!

話說,語文老師就是那熊樣,看到學生好的文字,是要興奮得手舞足蹈的。於是,給朋友回話,趕緊地。

這篇千字文,具備了大家的風度和風骨。必須強調,我的觀點是認真的。當然,這也僅是個人觀點。

風度,是文字的風度

我們拿第一節文字說話:

外班人,或是心思單純的人,時常有這樣一個錯覺,李必得是二班唯一的“占課王”,實情卻不是這樣,二班的“占課王”一直是兩個,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的話,這個“一”定只能是顧不讓,而不是李必得。

一是,“故事的密度”夠大。這一段裡裝了很多人,還有很多複雜的關係(比如“錯覺”和“實情”,“唯一”“一直”“一定”等語義邏輯關係的演進),把一個種群的生態邏輯演繹得非常充分。關鍵是,這一段還不長。所以這裡“故事的密度”很大,細細研磨,有很多“故事的意義”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這個咱們按下不表,留一半“故事”給讀者自己挖掘吧。

您去對比很多很多很多學生的文字,第一段文字是乏善可陳的,它往往只有一兩個人、一兩種關係,而且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接下來寫什麼。無數作家,都用各種方式表達了開頭的重要性。好像是斯蒂芬·金說,開頭200字決定了故事死活成敗。

這種一上來就給“密度”的文字,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門羅著名的《逃離》的開頭:

在汽車還沒有翻過小山——附近的人都把這稍稍隆起的土堆稱為小山——的頂部時,卡拉就已經聽到聲音了。那是她呀,她想。是賈米森太太——西爾維亞——從希臘度假回來了。她站在馬廄房門的後面——只是在更靠內裡一些的地方,這樣就不至於一下子讓人瞥見——朝賈米森太太駕車必定會經過的那條路望過去,賈米森太太就住在這條路上她和克拉克的家再進去半英里路的地方。

——這種在開頭,就把故事關係的空間一下子撐開的神操作,兩文是不是非常相像?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二是,這個開頭其實是反故事定律的,而偏偏成就了高手級的故事。當然,我們可以說,故事的講法是超出想像的多。

先說反故事定律的理由。這個開頭即結果,結果在開頭就告訴你了:顧不讓才是真正王者,占課贏家。這違背了“故事不告訴你結果”的定律,違背了“故事,是三個即以上情節排列組合”的定律。

為什麼又是高手級的故事呢?因為開頭在作者眼中僅僅是一座小山包而已,後文有信心征服崇山峻嶺。他有信心完成故事的“金字塔”結構,而不是頭重腳輕。這種華麗麗的開頭,流露的是一種職業作家的自信。有個例子一時想不起來,因為這本書沒讀過,聽說過。西方的哪個作家,他就是要在開頭把故事兜底。那為何讀者還被帶進去呢?原因很簡單,“故事不告訴你結果”後面還有一句話,完整地說就是:

故事不告訴你結果,告訴你結果也不告訴你理由。

讀者被帶進去的嚮導是:顧不讓,為何就成了“一定”呢?

想說的是,開頭就告訴結果是一種高風險操作,菜鳥謹慎模仿。

風骨,是批判精神的風骨

批判精神,尤其是理性的批判精神,當代中學生稀缺。

剋制的,溫和的批判,更是鳳毛麟角。

我們看多了“投槍匕首”的文字,並且總是沿襲“投槍匕首”的思維,會讓言說狼煙四起。

故事思維,是讓我們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很重要。

老師好歹是和學生一起受罪的,都不容易。

這句話,看了想哭。

這篇文字,它是針,一根小小的針。

它精準刺中了我們某個穴位,不會笑的笑了,不會哭的哭了。

當然,它也永遠不能刺醒一個裝睡的人。

楊絳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

憑什麼不打滿分?

朋友問,考場寫這篇作文,啊行?

我說,您可能小瞧我們語文老師了。

我們越來越喜歡真話,尤其是好好說話的真話。

這篇文章,至少我打滿分。

再來一句話,就完美了

要我所謂修改的話,還是第一節,我加一句話。

外班人,或是心思單純的人,時常有這樣一個錯覺,李必得是二班唯一的“占課王”,實情卻不是這樣,二班的“占課王”一直是兩個,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的話,這個“一”定只能是顧不讓,而不是李必得。顯然,對此王不搶、錢不爭、毛美人三位老師深表認同。

為何?

道理很簡單:既然第一節是玩的全景空間,必須讓人物悉數出場。後面突然冒出來王不搶、毛美人什麼的,唐突嘛。

作文成敗,有時真是一句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