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兵敗夷陵還棺成都,東吳:沒有水軍的劉備不足懼

根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五月還棺成都,八月後葬於成都南郊惠陵。4、5月天氣雖然沒有當今酷熱,還是會面臨屍身腐爛的情況,且當時巴蜀陸路難行且中斷,因此在初步處理劉備遺體後,扶棺從永安水路逆流而上,直至成都。全程約900公里,用時不足一月,這跟蜀國水軍的成型和成熟有關。

劉備兵敗夷陵還棺成都,東吳:沒有水軍的劉備不足懼

劉備靈柩迴歸成都路線圖

劉備攻吳的真實意圖

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荊州已失,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安撫荊州派系將領,爭取益州民心,為新生的蜀漢政權樹威,不得不東征攻吳。很大程度上的目的是用戰爭威懾東吳,讓其妥協交還荊州部分地區,因此不顧趙雲反對,御駕親征東吳顯然沉默的諸葛亮是知道劉備的意圖,也是支持的。

根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是不願意打這仗的,一來是怕蜀、吳相爭的結果,最後便宜了曹操這個漁翁;二來怕曹操趁機夾擊東吳,兩面受敵,東吳必亡;三來蜀漢的水軍作戰能力比較強,不同於曹操的旱鴨子軍隊,兩軍交戰,損傷難料。這三種結果,孫權都不願意看到,因此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劉備這時顯然還不想談判,而是越過蜀國邊境,佔領巫山、秭歸一線,才停止東進,這也是蜀吳交戰神秘的一段和平時間。

談判沒有結果,但是孫權向曹魏稱臣改變了歷史走向!

曹魏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讓孫權可以騰出手來,全力阻擊劉備,從而爆發夷陵之戰。

顯然劉備沒有完全要與東吳死磕之心,否則在佔領秭歸之時,就該東進荊州,讓防備曹魏的諸葛亮、趙雲調軍參戰。求穩的劉備面對東吳的反擊有點措手不及,在沒有諸葛亮輔助的情況下,劉備顯然力不從心,加上輕視名氣不顯的陸遜,最終慘敗夷陵,不得不退回白帝城。

東吳能夠取勝,很大功勞在遜陸,東吳諸將在劉備來犯的時候大多同意給劉備迎頭痛擊,只有遜陸很冷靜的分析了劉備新來,將士銳氣強盛,不可力敵。並且提出疲兵之計,徐徐圖之。這一計策明顯很好消耗了劉備的軍心和物資補給,以時間換空間,最終在夷陵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吳書》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徐制其弊耳。”


劉備兵敗夷陵還棺成都,東吳:沒有水軍的劉備不足懼

蜀國三大將皆是水戰能手

夷陵,是荊州西面門戶,劉備佔領夷陵,便可順江而下,直達荊州,所以佔領夷陵的戰略是相當致命的一擊。依靠蜀國的水軍牽制住東吳的水軍,而再以陸軍進攻東吳,同樣缺兵少將的東吳面對水陸齊下蜀軍,東吳最終不得不滿足巴蜀的要求,再次聯盟,依靠巴蜀的屏障來爭取時間佈置長江防禦體系。

這種戰略思想顯然出自諸葛亮之手,劉備只是個執行人而已,是“跨有荊益、結好孫權”的第二次試探,企圖通過戰爭威脅奪回荊州部分地區,將其作為據點,進一步鞏固三國彼此牽制的局面。

蜀國的水軍是在三國爭霸戰中成型和強壯起來的,班底是荊州水軍,而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面對新形勢也成為了水陸兩戰皆通的將領。

1、趙雲、關羽先後鎮守荊州,扼住東吳的咽喉,吳蜀聯軍也卡住了曹魏的南下的腳步。

2、趙雲輝煌水戰就是隨諸葛亮入蜀滅璋逆江而上,平定沿途郡縣,直至江州。這時趙雲繼續領著水軍征戰,從外水上江陽,碾滅其他劉璋的勢力,最後在成都會師諸葛亮。

3、關羽攻樊城也是水戰的輝煌之戰。于禁、龐德來援,關羽借暴雨決堤淹七軍,並乘船追殺,擒于禁、斬龐德,俘虜曹軍3萬有餘,威懾曹操,震懾孫權。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4孫權要拿回荊州,便以母病危的藉口要孫尚香帶阿斗迴歸東吳,扣作人質,趙雲一人一船堵住船隊,並順利奪回阿斗,在長江擔任巡邏任務的張飛掩護下,全身而退。張飛的出現,說明蜀國3大將都已經成為熟練的水軍將領。

《趙雲別傳》載: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劉備兵敗夷陵還棺成都,東吳:沒有水軍的劉備不足懼

劉備放棄水軍是夷陵大敗的主因

1、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第一錯誤就是放棄了水軍

劉備“舍船就步”,從而失去了沿長江東下這個巨大的軍事威脅的優勢。只要水軍在長江駐紮,就扼住了東吳的咽喉,沒有人敢輕視蜀國的水軍;劉備只需要派出將領,帶領蜀兵、沙摩柯等五奚蠻夷的雜牌兵,從陸地出擊,這就讓吳國處於完全被動的局面。

水陸夾攻,東吳沒有將領敢放棄水路去進行陸戰,就如當初陸遜也不願意與仗勢而來的劉備交鋒。

《三國志·陸遜傳》中載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

即使要進行陸戰,劉備也該召喚趙雲從江州沿長江東上,合兵秭歸,再攻打夷陵,至於諸葛亮還是鎮守成都調度。

很明顯在幾個月的休整期,劉備根本沒想到東吳會投靠曹魏,而是注重於與吳國談判的結果。當得知吳國與曹魏修好,陸遜主動出擊,才大怒兵發夷陵。

2、張飛被殺,伐吳水軍無良將

劉備攻吳,調張飛從閬中到江州,為的就是領導巴蜀水軍,但張飛在途中被部將張達、範強所殺,劉備的計劃就除了意外,面對無良將率領水軍的窘局。劉備從來都不是一個獨力可戰的武將,缺少了張飛的領軍,因此在夷陵錯誤百出。

張飛之死劉備把賬算到了孫權手上,面對兩個結義兄弟的被殺,劉備對孫權的恨可想而知,自然在佔領秭歸後談判條件之一就是要交出殺關羽、張飛的兇手,很明顯孫權不會答應,否則誰還會投奔孫權呢?張飛一死,完全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規劃,給這場伐吳之戰蒙上了陰影。

《三國志.張飛傳》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3、劉備第三個錯誤就是駐紮夷陵山上,想據險而守

實際上這是個很低級的錯誤,退出長江,就相當於讓出補給路線,成為吳國“圍而不攻”也能耗死的“甕中之鱉”。這是在吳國作戰,讓出長江就是自毀一臂。

這還是劉備欠缺水戰經驗所致,蜀國水軍經關羽失荊州元氣大傷,加上又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的雜牌兵,因此對水軍信心不足,從而放棄水上的優勢,轉入陸戰。

駐紮夷陵山上,借樹林解熱,張飛都不會犯這種低級常識錯誤。很明顯劉備面對東吳的反擊,已經失去了理智,把自己放在了最危險的境地。8月,陸一把火把將整片山燒了起來,最後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把蜀國的水軍力量再次削弱。

《三國志·陸遜傳》載: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劉備兵敗夷陵還棺成都,東吳:沒有水軍的劉備不足懼

劉備思想準備不足,浪費了前期的勝果,沒有借勢直取荊州,讓東吳有了準備時間取得曹魏的暫時修和,轉而全力對劉備出手。劉備兵敗夷陵,主因就是放棄了水軍的優勢,並且急怒攻心,放棄了水軍的優勢進入陸戰,偏偏還跑到一個“火山口”夷陵駐紮,最終被一把火燒的逃回白帝城鬱鬱而終,蜀國的水軍又添重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