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本溪縣北部,太子河上游支流清河的源頭,有一片沖積的山間小平川,周圍是四面環立的群山,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林木茂密,氣候宜人,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宜居之地。
這裡原是一座古城,500年前曾是古戰場,曾在這裡發生過聲震全國的大戰,也徹底改變了中國的近代史。這裡就是當年的遼東重鎮——“清河堡”也叫“清河城”。
前幾天,筆者與住在縣城的同是“全域旅遊志願者”的兩位同志,應住在清河城鎮的也是志願者的趙鐵範老師之邀,到他那裡去為寫清河城的歷史而採風,走了好幾個地方,也爬了山,拍了一些照片和視頻,也受到了趙鐵範老師夫婦的熱情款待。
視頻加載中...
這是視頻;《探訪遼東本溪清河城》
下面書歸正傳;
讓我們掀開歷史的那一頁;
清河堡位於四山之中,東有鴉鶻關(今遼寧新賓西南三道關)屏障,為建州女真進入遼東腹地的戰略要衝,是大明遼東都司駐地遼陽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
清河堡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其城“周圍四里零一百八十步,東、西、北三門”,初設提調一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改提調為守備,下轄一堵牆、馬根單、散羊峪、鹼廠、東州、孤山等堡,共六十六座墩臺。若清河堡有失,則遼東長城從撫順到孤山堡一段的防線便形同虛設,意味著以遼陽為中心的河東地區將危在旦夕。
先介紹一下當年遼東明朝與後金對峙的總體態勢;明朝為了防禦後金政權的侵蝕而修了遼東邊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遼東長城,並修了諸多邊堡和烽火墩臺駐兵防守,而遼東邊牆的防禦重點,就是距後金老巢赫圖阿拉最近的清河堡和撫順堡。位於赫圖阿拉與清河堡之間的“鴉鶻關”就是必經之地,這裡是天險,易守難攻,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清河堡是明朝的戰略要地,在建州女真人眼中,更是一處生死攸關的必爭之所。拿不下清河堡,努爾哈赤剛剛建立的後金國便會被明朝死死封堵於遼東的一隅之地,這個新生的政權便會被鎖縛手腳,難說不會在撲面而來的迭起危機中分崩離析。
明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四日,努爾哈赤統率八旗大軍約十萬眾,直撲撫順,因守將李永芳投降,幾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這座大明軍鎮,奪得人口、牲畜三十餘萬,首戰告捷。努爾哈赤取撫順,奪邊堡,“(明朝)京城震恐,廷議沸騰”,明金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撫順兵敗(參見撫順之戰),明廷震動,急忙向遼東調兵遣將,但守邊兵力仍捉襟見肘。努爾哈赤表面上言和,實際上加緊安頓內部,尋機進攻。四十六年七月,後金發兵進攻清河城。清河,位於四山之中,東有鴉鶻關(今遼寧新賓西南三道關)屏障,為建州進入遼東腹地的戰略要衝。
二十日,努爾哈赤率眾兵將出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向清河城進發,當天圍困鴉鶻關。鄒儲賢聞訊,即刻下令閉門據守,完全改變了楊鎬的守城方針。二十一日,努爾哈赤衝破鴉鶻關,抵達清河城外,發起攻擊。因守軍炮火、滾木雷石齊下,強攻失敗。努爾哈赤隨即改強攻為圍困,並派降將李永芳到城下勸降。
遭拒絕後,再令環城強攻,凡八進八退,自晨至暮,後金戰死數千人。在夜幕掩護下,努爾哈赤令各軍以板車為掩護挖城牆,城東北角遂塌落。努爾哈赤乘明軍慌亂,疊屍登城。鄒儲賢在絕望中,焚衙署妻孥,親入戰陣,陣亡。二十二日清晨,後金破城而入。城內明軍官兵6400多人及500多戶居民奮起巷戰,被殺萬計,而無人投降。
後果
努爾哈赤下令將清河城牆全部拆毀。又令將三岔堡(今遼寧鐵嶺東南三岔子)至孤山堡(今遼寧本溪縣蘭河峪鄉新城子)一帶民房盡行焚燒。還拆毀一堵牆(今遼寧本溪東北馬城子)、鹼場(今遼寧省本溪縣鹼廠鎮)二城,使明軍自清河至撫順城無存身之地。然後,收取地窖穀物,田中青苗,則縱馬放牧,造成清河一帶五六十里以內人煙斷絕。
清河城衛星地圖
這張圖畫出了清河城的輪廓,清河城基本呈正方形,城周圍四里零一百八十步,古步長有多種說法,一般多以1.3米,那麼180步乘以1.3米是234米,再除4,約60米,再加一里500米,等於每邊560米求面積約0.314平方公里。當年城守軍加上百姓有一萬五千餘人,在這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城內住著,想想該有多擁擠?再加上城外數萬後金兵的圍攻,炮銃轟鳴,人喊馬嘶,想想那個場面該是多麼恐怖啊!
清河明軍原有五千二百三十五名,撫順失陷後,清河堡城開始加強備戰,援遼遊擊張旆(pèi)又帶五千人來援,加上城內原住居民及收留的各屯百姓約五千餘人,小小的清河城內一時間竟聚集一萬五千人,不算老弱婦孺,能戰之人達萬餘!且此城曾用4個月時間修築加固,城上排滿火炮、槍、鉛子、鐵彈子及滾木矢石,按常理,固守數天不成問題。這就存在兩種結果:要麼,鄒儲賢守到援軍齊至,裡外夾擊,重創後金軍;要麼,在明朝援軍到來前,後金軍即攻破此城結束戰鬥。清河堡之戰,由此演化為一場雙方比拼膽量與速度的血腥較量。
現在的城牆遺址上已經看不到一塊磚了,僅個別地段能看到最底層的牆基石。
東城牆只剩土楞子了
這堵牆下面兩層是原來的城牆,上面能看出來是後砌的。
有鏨子印的是原來的城牆石頭。
北城牆部分地段能看到牆的根基部分原始牆基
北城牆是原型保存最好的,而且隔不遠就有一個寬出一塊來的平臺,叫“馬面”。
這個城牆可以看到城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寬出來的臺子,這叫“馬面”,屬於立體防禦交叉火力,這樣可以加強防守力度,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可以在多個角度攻擊敵人的方法,無疑是先進的。
還有這種“甕城”,許多重要的關卡都有,即使敵人能突破第一道城門,也過不了第二道關卡。
西城牆幾乎完全看不到了,只能記住大概位置。
據說當年努爾哈赤的後金兵就是從東北角突破城牆的。
南城牆緊靠清河,沒有城門,另外東北西三面各有一個城門。
南城牆上的古榆樹,建城時就有了,有500多年的樹齡,前些年被雷電擊毀了,可是後來又從樹的根基裡面長出新的樹來,百姓們認為神奇,是樹神顯靈了,就紛紛集資修建保護平臺,把它保護起來。
南城牆遺蹟
城東北角的小井,這不是一般的井,能看到水溢出來就應該是泉眼,普通的井水不會溢出來。
位於城東的這一片開闊地,這裡早年有一個大土臺地,當地人叫“點將臺”,應該想象這裡應該是當年的練兵場,一個駐有萬人軍隊的城堡,是需要這麼大的教練場的。
繞城南而過的清河水,清河城當然也是因此而得名的。
只有這些土楞子還在
縱觀清河城大戰明軍之失利,其根本原因是朝廷的腐敗,內部傾軋,宦黨作亂,忠臣愛國者反被誣陷陷害而自毀長城,因為國力衰弱,在戰略上只能採取守勢,無力在敵勢力還沒有做大時將其遏制,在戰役上不爭取主動,而是隻強調單純的防禦,等著被動挨打。比如此役本應該在鴉鶻關設重兵防守,以遲滯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其挫掉銳氣,動搖其軍心。另外明朝邊堡一字長蛇陣的排法,就是嚴重的敗招,像這樣幾百人幾千人的小堡,哪裡能承受數萬如狼似虎的敵人進攻,而且所謂的增援部隊,也總是姍姍來遲,只能任由敵人各個擊破,而束手無策。如此不敗,天理難容!
悠悠歲月,寒來暑往,五百年前的金戈鐵馬場面,早已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今天回憶起來還是令人唏噓,但願逝者安息,永無戰亂,願大一統的國家永遠昌盛。
換句話說,沒有大清朝的天下,中國現在的版圖多說只能有現在的三分之二大!
清河城鎮位於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北部山區,位於北緯41°24′,東經124°13′。轄清河村、臺後村、望城村、城西村、東陽村、萬利村、馬家溝村7個行政村。鎮政府位於清河城村內,距縣城28公里。面積332.81平方公里,人口11223人(2017)。
境內多山,地貌特徵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境內主要河流清河,其支流望城河、臺後甘河、清河前河、東陽河。
謝謝朋友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