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想來,雪域高原吸引我們的不僅是壯麗聖潔的山與水,同時也是藏民族自成一體的燦爛文化傳承——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文圖|火山岩

編輯|Sunlay

1

行車路徑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從八邦寺沿汪巖線回到白曲河大橋,沿215國道南行約6公里後在丁都橋左轉沿丁曲、麥曲上行46公里抵達普馬鄉,隨後返至丁都橋沿215國道前行直至巴塘,全程352公里。

2

達瓦卓瑪


我以前看過藏族姑娘達瓦卓瑪在美國貝佩絲大學的畢業演講視頻,當時覺得很勵志。

前段時間看《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書,裡邊講德格部分時提及麥宿區自然條件優沃,我才意識到德格有一個叫「麥宿」的地方。在查閱關於麥宿的資料時,意外發現達瓦卓瑪居然是麥宿人,而且她製作了幾部關於麥宿傳統文化的視頻,這引起了我的興趣並希望有時間能前去拜訪。

3

在麥宿,對話達瓦扎巴


昨天與達瓦卓瑪家聯繫過今天的拜訪事宜,不巧的是她不在麥宿,由她的弟弟達瓦扎巴接待我。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花滿通往麥宿的路

清晨從八邦寺出發,不久後從丁曲轉入通往麥宿的路,晨光下有怒放的桃花相迎。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麥宿地區的沃野

經嶽巴抵達達馬鎮,地勢豁然開朗,草場肥沃,民戶稠密,莊嚴的宗薩寺高高矗立。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達瓦卓瑪家的工坊

繼續前行不久,看到路邊「欽樂」的招牌,我知道到達瓦卓瑪家了。於是給達瓦扎巴打電話,他出來接我,這便開始參觀了。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欽樂即青銅

欽樂」在當地藏語中意思就是「青銅」,它源自19世紀時由宗薩寺第一世宗薩欽哲仁波切所傳的鑄銅技術,如今成為達瓦卓瑪家公司的品牌。


欽樂的主要產品是佛像、佛塔、法器、飾品等銅鑄作品,其中佛像作品尤為重要。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蠟質佛像

佛像作品主要採用失蠟法鑄造,其流程簡而言之為:

①先製作一尊泥質佛像。

②將泥質佛像浸入液體樹脂裡,樹脂凝固後製成樹脂模子。

③在樹脂模子倒入融化的蠟,製成蠟質佛像。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高溫燒製防火材料模子

④用特殊防火材料包裹蠟質佛像並進行高溫燒製,防火材料凝固成堅硬的模子,同時蠟已燃燒失去。

⑤將融化的銅水倒入防火材料模子裡,冷卻凝固之後即製成佛像的雛形,在此基礎上進行鏨刻加工。


參觀完失蠟法制作佛像的過程,我與達瓦扎巴進行了交談。


我:「昨天打電話的時候,姐姐在德格,她是在那裡工作嗎」?

達瓦扎巴:「不是的,她去縣城生孩子,已經是二胎了」。

我:「好消息呀,恭喜恭喜!她以後還會出國生活嗎」?

達瓦扎巴:「就在麥宿生活,現在這裡是她的事業」。


我:「欽樂的技藝是家傳的吧」?

達瓦扎巴:「我爸爸的爺爺是手藝人,他的老師叫釀日德欽。但我爸爸是由他舅舅教出來的,我是爸爸教的,現在到我已經是第七代了」。


我:「欽樂的銅塑用料有什麼特點呢」?

達瓦扎巴:「我們的銅塑溶有銅、鉛、錫、金、銀等7種貴金屬,它們的比例配方不同,銅像就會產生偏白、偏黑、偏紅或偏黃等不同的色系,這根據客戶的需求來配比」。


我:「除了銅塑,麥宿地區的民間手工藝種類比較多」。

達瓦扎巴:「對,除銅塑之外還有黑陶、木雕、編織和唐卡」。

我:「為什麼這些技藝在麥宿這麼集中呢」?

達瓦扎巴:「這主要是欽哲旺波的貢獻,他是一位弘法大師,在麥宿傳授五明,這樣基本手工藝都有了,就流傳下來的。後來文革之後中斷一段時間。80年代宗薩藏醫院院長洛熱彭措主持宗薩寺修復的時候,他請擅長五明的老師培養弟子,慢慢就恢復發展起來了」。


我:「欽樂的模式是不是類似於常說的合作社」?

達瓦扎巴:「也不是,應該說就是公司」。

我:「那是不是附近有這樣手藝的村民過來上班」?

達瓦扎巴:「不是的,他們都是我爸爸的學生。這裡算是一個培訓基地,可以說是先學習,學得比較好就可以拿工資,每年每年地漲」。

我:「學徒是沒工資的吧」?

達瓦扎巴:「學徒剛開始一兩個月是沒有工資的,然後他手藝比較好的話就會發工資」。


我:「我注意到欽樂現在的生產規模挺大的,銷路怎麼樣呢」?

達瓦扎巴:「沒問題,挺好的」。

我:「針對什麼樣的銷售對象呢」?

達瓦扎巴:「個人購買比較多,也有一些藝術家,還有一些博物館用來做藏品」。

我:「國內外都有吧」。

達瓦扎巴:「國內主要是上海、北京、香港、深圳這幾個城市,國外也有但是比較少」。


我:「請這樣一尊佛像在什麼價位」?我指著一尊高約15釐米的米拉日巴坐像問道。

達瓦扎巴:「這一尊要36000元」。

我:「一般製作工期需要多久」?

達瓦扎巴:「將佛像從模子裡倒出來很快,但後續的鏨刻很費工,這尊米拉日巴塑像的鏨刻需要一個人持續做2個多月到3個月。另外鏨刻不只是花紋,像這些平面也需要鏨刻,先粗一點,再細一點,然後再細一點…由於太費工了,佛像一般都是定製訂單」。


我:「欽樂主要通過什麼渠道銷售」?

達瓦扎巴:「目前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店,還有我們自己的網站」。

我:「淘寶和天貓呢」?

達瓦扎巴:「淘寶和天貓還沒有做過」。


我:「曾經有不少西方人士也來欽樂訪問過,他們是來旅行考察嗎」?

達瓦扎巴:「是的,有一些國外學校來這裡旅行培訓。還有迪奧品牌,他們每年都會來」。

我:「主要是為了在文化上汲取一些靈感」。

達瓦扎巴:「是的」。

……

一番交談過後,我不便太過打攪忙碌的達瓦扎巴,就起身謝過並告辭了,但我知道這次匆忙的拜訪只是開始,以後一定還會再來。

4

黑陶班


在達瓦扎巴的指引下我來到降擁格乃的陶器班,那時班上正有9個人在製作陶坯。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降擁格乃的黑陶班

他們見我突兀地走進來,都一臉驚訝,甚至表現出了高度的警惕。其實這是少與陌生人接觸的淳樸表現。


「你是幹什麼的」?老闆降擁格乃問道。

「我來看你們製作陶器呀」。我答道。

「你從哪裡來」?降擁格乃又問。

「我從北京來」。我笑著說。

漸漸的,頗為微妙的緊張感有所緩和。

「你這邊有產品的展櫃嗎」?我問。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黑陶產品展示櫃

降擁格乃聽懂了我的意思,起身帶我到隔壁房間,裡邊黑陶的展示區——這些黑漆漆的陶器雖然顯得粗糙,但卻保留了人類最初的器物記憶,很是難得。

為了示好,我買了一個花瓶,看得出降擁格乃很高興。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害羞的大男人

隨後我跟降擁格乃又回到了陶器班,經過同意,我給他們拍照錄像,他們雖然很羞澀,但都非常高興。

我享受於和這些淳樸的善良的勤勞的人們交往。在洋洋的暖意中,我告別了降擁格乃,也告別了他的同事們。

5

宗薩寺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宗薩寺藏藥廠

在成都高升橋有宗薩寺藏藥的門市部,因為這個緣由我才知道川西地區有一家宗薩寺,如今則更明確地知道它位於德格麥宿地區達馬鎮。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宗薩寺全貌

宗薩寺始建於公元746年,最初是一座雍仲本教寺廟。據說最初的大殿只有一尊佛像與一根柱子,因而取名“一佛一柱殿”。後期佛本之爭中佛教勝出,該寺改宗寧瑪派,據傳後又曾改宗噶當派,1275年八思巴途經此地後改宗薩迦派至今。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薩迦派的代表性條紋

正午時分來到宗薩寺,在黑白紅的高牆間漫步,有老媽媽轉經時的微笑,有裝修過後清洗油漆的漢地居士跟我搭訕聊天。想進入大經堂參觀,但僧人們誦經過後正在用餐,又不便討擾。望著麥宿地區廣袤的沃土,驀然間已忘記此地於我是他鄉。

6

翻越火龍溝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火龍溝

從白玉到巴塘,我又翻越了火龍溝。

許多年前從巴塘貿然闖入這裡,那時的我覺得這裡簡直就是天荒地老的偏僻之地,從不曾擁有現代文明的火種。我珍惜這處秘境,每次前來都對朋友們千叮萬囑,小心翼翼。

後來這些年,隨著葉巴灘水電站的修建,隨著215新線從這裡經過,甚至川藏鐵路也將通過這裡,一切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比如那個曾經只有一家麵館的蓋玉已發展成為樓宇林立的繁華小城鎮。

不久後,這裡的山山水水就會向大眾揭開面紗。


7

被「調戲」了


當我即將駛出火龍溝的南端,經過一公里開外的沙馬鄉時,心想路過這麼多次了都沒有進去看一看,於是我匆忙拐進沙馬鄉。

正當我要離開時,經過一戶藏家門口,女主人正拿水管沖洗毛毯,見我經過她捏住水管劈頭蓋臉向我的車上灑來。

嚯,這是赤裸的「調戲」呀!

順著水流,車身的汙泥也一併流淌下來。我不得不停車「佔點便宜」。

見我下車,女主人說「我幫你把車衝一衝」——她居然能說比較流利的漢語,我說「我自己來吧」,於是我接過水管開始洗車。

從八邦寺到巴塘,探訪「麥宿」

與卓瑪和三個孩子合影留念

她的三個孩子在旁邊開心地玩耍,時不時用標準的普通話跟我打招呼。洗完車我塞給她20塊錢,她害羞的堅決不要,於是我把錢放在院子裡的油桶上,並給三個孩子拿了一個梨兩個蘋果。

這個過程頗為有趣,分析動機,女主人可能只是覺得隨意的給路過車輛灑水好玩,並沒有絲毫洗車賺錢的意思,但我想讓她瞭解付出了勞動並且使用了水資源應該有經濟收益。

曾經閉塞的火龍溝,漸融入現代化的懷抱裡。〖END〗


2020年4月16日 @ 巴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