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誰來當工人?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佔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佔就業人口的6%。


不少工業企業普通工人存在“四低”情況:收入低、待遇低、尊榮感低、存在感低。這些都使得年輕人不願選擇工人職業,導致技術傳承斷層現象嚴重。


明天誰來當工人?這是工人之問,更是國家制造業發展之問。


1


明天誰來當工人?


“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偏低,導致年輕人選擇其他謀生手段,不去學技術。”


有專家表示,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重學歷,輕技能; 企業重管理,輕技能。一些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對職工教育投資和技能培訓力度不夠,致使我國技術人才後備力量斷層。


從市場供求看,近幾年人才市場上,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為保持經濟競爭力,中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這裡所說的技師,指的是支撐“中國製造”的工業技師。


在我國,一個初級工成長為高級技師最快需要12年時間,而大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兩三年,還不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卻能晉級工程師。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週期長,而現有的工人上升機制不夠健全,無形中制約了一些年輕工人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現如今的90後乃至00後大專生對職業的選擇更加多元,學生的就業渠道更加豐富,在選擇職業時更加註重個人價值的實現,更喜歡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


工人職業存在社會地位不高、發展方向比較單一、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等問題,而且很多年輕人認為工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安全等不是很有保障。


這些都影響了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後備力量缺乏。


2


明天誰來當工人?


隨著智能製造的發展,目前,我國製造業的用工缺口出現了結構性的矛盾。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2200萬。但現實情況是,一邊是市場上需求強勁,一邊卻是技工院校招生難的尷尬現實。


2019 年 1 月 10 日,馬雲在阿里巴巴技術脫貧大會上表示:中國現在的大學其實不少,但中國現在缺的不是更多的大學,不是更多的研究院,不是更多的博士生,我們缺的是更多的職業技術學校。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考大學,都考得進大學,並不是大學畢業一定有用,中國 14 億人口需要更多的人在職業技術學校。


我國技能人才短缺已存在已久,但底層的矛盾是: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讀大學,讀不上大學才去技校。這種氛圍不改變,即使有好的技校也招不到優秀的學生。這些人走向社會後不能改變技校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地位,然後加重一般人對技校這個標籤的負面觀感。


某企業老闆就曾直言不諱地說:“懂智能設備的工人還是不多,非常緊缺,有些高科技人才也不願意進工廠車間,目前唯一的解決辦法還是自行培訓。”


有些高科技人才也不願意進工廠車間,扎心了.....


於是就會出現這一幕,每當企業投建一條智能生產線,能把普工需求壓縮到一半,但反過來,又缺少與之匹配的高技術技工人才。


所以,當我們國家在喊著向“國家智造”進軍時,背後要解決的問題,不單單是高尖端技術研發、在某些領域佔領全球市場的問題,還有更加迫切和現實的,怎麼培養更多的,願意進工廠為產業升級埋頭勤乾的人才。


對於國家,對於技工院校院校來說,提高招生率,讓越來越多適合讀技校的人才願意去讀技校,也是擺在社會發展面前的迫切的事情。而要做好這樣一件事情,政策、激勵機制、院校的定位、人心觀念的轉變都要跟得上,真的是一點都不容易。


3


明天誰來當工人?


應尊重技工,工資不再與學歷掛鉤!


這些年來,泛文憑現象導致中國院校忙著升級,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重學術研究,輕技能操作,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只有28%的本科生和碩士生能在4月份以前找到工作,而全國技工院校的就業率卻始終保持在96%以上。


在製造業強國,摘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的“藍領冠軍”,所受關注及影響力一點不比體育明星差。但在我國,目前技術人才的培養依舊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正視”,高級技工短缺,技工教育體制不完善,工作苦且不被重視,我國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正經歷著種種困難。


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復興,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共同努力!優秀的技術工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該得到全社會的更多的重視,也只有得到了更多的禮遇和尊重,中國這隻重要的隊伍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和進步!


我們先看看德國是怎麼樣對待技工的。


在德國,技工工資高於全國平均工資,技校畢業生的工資幾乎普遍比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高,不少行業的技工工資遠遠高於普通公務員,甚至高過大學教授。


由於德國技工的工資高,製造業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畢業生放棄讀高中繼而讀大學的道路,直接進入職業學校。德國的職業教育由政府全額撥款,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期間就被企業“訂購”成為企業的準員工,企業要按規定向“訂購”的技校生每月支付學習津貼。


德國製造之所以如此強悍,關鍵是這個國家積蓄了豐厚的“工匠”資源,包括工程師、高級技工、普通技工。德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嚴謹、規範、一絲不苟,規定螺絲需要擰五圈,他們絕不會擰四圈半。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絕活,有的是祖上傳承,但更多來自遍佈德國的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甚至應用技術大學,此外德國行業協會的培訓和企業內部的實地訓練也非常普遍。


4


明天誰來當工人?


如何讓工人願意到工廠上班呢?


新時代呼喚擦亮工匠精神。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技術工人數量短缺和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亟須提高工人群體待遇、地位和職業榮譽感,讓一線勞動者更體面,更有尊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為大國工匠送來政策春風。專家呼籲,加快完善配套措施綜合施策,發揮政策的長期激勵導向和保障作用,讓技術工人有臉面,有身份,造就更多優秀的大國工匠。


提高待遇,讓技術工人共享幸福生活。提高工人待遇,無疑是解決工人後顧之憂的根本辦法。解決員工的基本生活問題不僅是企業吸引力的一部分,還能讓員工在生活中少費一些精力,在工作中多投入一些精力,為企業多創造效益。


很多人會有疑問: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是否會加重企業負擔? 其實,技術工人是企業的財富,提高待遇會激發其創造性和開展工作的主觀能動性,這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好的效益。對於企業來講,還需完善基於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強化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通過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帶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國家還需加大對一線技能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儘快出臺一些扶持激勵政策,以有效提高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實際收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沒有後顧之憂。


晉升激勵,讓技術工人有發展預期。改變工人的境遇,還需加快完善配套措施綜合施策,發揮政策的長期激勵導向和保障作用。當前,應加強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推進校企合作培養技術工人。


如何拓寬工人的發展空間?企業亟待建立技能員工晉升體系,探索建立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首席技師到技術專家的職工職業等級評聘體系和薪酬體系。


由此,職業教育招生難就將被破解,一個尊重技工、爭當技工的氛圍才能逐漸形成。


營造氛圍,讓技術工人感受職業榮光。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辦公樓會議室裡有一面“一線員工笑臉牆”,數百幅照片記錄了項目一線建築工人工作、生活的平凡瞬間。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林鳴說:“我們的工程都是工人們一點點完成的。這些努力一般不會有人特別注意到,但我們一定要記錄下來,同時也讓工人們感受到這個單位、這個社會對他們的尊重。有尊嚴的工人,才能幹好工程。


“鋼鐵裁縫”孔建偉從事焊工已經幾十年,從一名普通的焊工一步步成長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的全國技術能手。他說: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是激發工人創造性的精神動力。


所以,要不斷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使技術工人獲得更多職業榮譽感,不斷提高技術工人社會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