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珍惜抗疫成果 全力守護國門

茅彧是中心長途組醫生,負責危重患者的長距離轉運。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先是參加專用轉運組,負責確診、疑似及密切接觸者等病例的轉運工作。2月23日,他又前往機場,成為第一個參加機場轉運工作的急救人。一開始,機場轉運組只有醫生茅彧和司機尹建偉兩人,由於轉運流程還不是非常完善,他們兩人就被安排在T3機場對面的一間空置的底商店鋪裡,隨時待命出發。忙的時候,剛完成上一趟任務,車還沒開到洗消點,下一個任務就接踵而至,常常一趟車連續出五、六個任務,一天只能睡4個小時左右,任務強度非常大。工作量逐漸增多後,中心也迅速加派人手支援,逐步完善轉運流程。茅彧、尹建偉車組也一直堅守在轉運隊伍裡,至今轉運了300多名境外輸入旅客。 與茅彧搭檔的司機尹建偉是長途轉運組組長,同樣作為最早參加機場轉運工作的急救人,尹建偉在出車途中不僅要妥善駕駛,與調度指揮中心、洗消點聯繫,還要與機場海關、邊檢、接收醫院等多方面溝通、銜接,為後來梳理轉運工作流程打下基礎。尹建偉還駕駛過三次中心體型最大的成批傷轉運救護車,每次承載著20餘位待排查旅客、隔離人員到達指定地點,十分考驗駕駛員的技術。茅彧、尹建偉作為“機場轉運第一組”,他們同心同力,默契十足,始終堅守,奮戰一線,見證了轉運組流程逐步規範、工作梳理不斷完善的過程。 東區分中心醫生薛松3月14日加入機場轉運隊伍。在機場的多次任務中,他曾轉運過兩名重症患者,一名是從埃塞俄比亞來的37歲男性患者,在飛機上未曾摘下口罩,所以一直沒有進食,由於自身基礎病為心絞痛,身體出現不適,感到胸悶。薛松接到任務後立即前往機場接上患者,全程監護吸氧,將他送往地壇醫院隔離並治療。還有一名是78歲的女性心衰患者,下飛機後經檢測心率只有46次/分鐘,生命體徵不穩,屬於急危重症患者,薛松在救護車上為患者吸氧,全程監測病情,最終將其平安送至醫院搶救治療。薛松說:“重症患者在機場轉運任務中不太常見,所以我們必須更嚴謹、細心地去救治、幫助他們。” 護士王紅梅是在婦女節當天加入機場轉運組的,她主要負責轉運組的物資管理及人員的生活後勤保障工作,平時還要監督、幫助大夥兒規範穿防護服。作為“老大姐”,面對轉運組的“小同志”們,她總是事無鉅細地囑咐著,付出更多的關心與愛護,她說:“有些同事太年輕了,我看著就像自己的孩子似的,忍不住去照顧他們。”王紅梅認真細心,在生活起居上儘自己所能去照顧同事,有時甚至把“陪聊”也當成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在為數不多的閒暇之餘,帶給所有人一些輕鬆與安慰,緩解高強度工作帶來的疲憊。有一次,組裡有位同事忽然頭痛不已,轉運組又十分忙碌,不能缺人,王紅梅立即穿上防護服頂上出車任務,她說:“這種關鍵時刻,該上就得上。”後來,每當自己將本職工作完成後,看到組裡人手不夠時,她都會主動替補,為轉運組高效率完成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護士長王曉松同樣也是婦女節當天加入機場轉運組的,她負責機場轉運車輛的洗消工作,平時輪流在地壇醫院、小湯山醫院設置的洗消點工作,轉運任務增多,需要洗消的車輛和人員也越來越多,有時24小時內要洗消4、50次,工作強度非常大,但她說:“我工作27年了,中心給了我很多榮譽,現在是我該奉獻的時候了。”王曉松在東站時就兼任站內管理員,負責幫同事們處理一些瑣碎的後勤事務,現在在機場轉運組,年輕同事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也會常常向她諮詢請教,她也是有空就會幫助大家解決生活、工作上的小問題,是組裡同事都喜歡的“熱心大姐”。 東區分中心醫生韓鵬達在3月12日加入機場轉運組,負責轉運組的車輛調派指揮工作,並與機場海關、調度指揮中心溝通聯繫。本職是急救醫生的他,為了更加詳細地瞭解機場轉運的流程細節,為更高效率的統籌調派提供幫助,有針對性的在機場出過幾次轉運任務。成為轉運組“前線指揮員”的他,對工作的高度重視常常讓精神緊繃著,平均每天只能睡2、3個小時,儘自己所能做好嚴防境外輸入工作。 國內疫情逐步穩定是全社會共同努力、奮力拼搏數日的成果,每一名急救人都知道它得來不易,倍感珍惜。保護這難得的戰疫成果,阻止疫情再次復燃,防控疫情就是擋住危險,守住國門就是守護百姓,首都急救鐵軍始終不懼變化、不畏艱險、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