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第十七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 2019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10.36本,比2018年的8.91本增加了1.45本。

平均一年10本書的閱讀量對於孩子們來說的確不算多。按每本書30萬字計算,一年總閱讀量在300萬字左右。這還是一種比較樂觀的估計,實際上孩子們看的書未必都是大厚本,還有很多時候未必能把整本書消化完整。

當然,有很多孩子從小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的閱讀量大大超出調查所示的平均數字。有的閱讀狂魔可能一天就能讀5本。但更多的孩子閱讀積累是不足的。

沒有時間閱讀、功課太忙、閱讀沒有動力、內容無聊……這些都是常見的原因或藉口。但理性一直在提醒人們,輿論也一直在督促大家:知識是階梯,閱讀很重要。

怎麼辦?

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很多人發現了閱讀的“捷徑”,用起來的感覺非常“爽”!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閱讀的另類“捷徑”

現代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工細化。過去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放在今天,這個“行當”的數目要擴大十數倍以上。

你很忙,你很累,你又想閱讀學習,想知識淵博,那沒關係,有人替你讀書,替你整理,替你思考,這就是新興的知識生產行業。

你只需要接受這些乾貨、精華、思維成果就可以了。這種“拿來主義”所費低廉,有時候甚至不用花錢。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即便加入某些讀書會,可能每天只需一元錢。一元現在能幹什麼?可能連坐公交車都不夠。但你獲得的知識是海量的。兩相權衡,這簡直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捷徑一

用知識點清單代替原著

中小學生的新課標閱讀計劃中把很多中外名著納入考試範圍,以此來促進學生的閱讀積累。

比如,初一年級要求的必讀書目有:《西遊記》、《安徒生童話選集》、《童年》、《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等等。

這麼多內容,小孩們課餘讀得完嗎?能深入理解嗎?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整理好的現成知識點清單來啦!現在的書商都很貼心,有的隨書附贈備考小冊子,名著裡涉及到什麼樣的文學常識、人物形象、作品鑑賞,有哪些經典片段或思想昇華,之前考過什麼真題,清單裡一目瞭然。只要會背會記,考試絕對不用發愁。

有了這些知識要點,孩子們還會靜下心來,花費時間沉醉閱讀嗎?可能性比較小。因為閱讀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成績比什麼都重要。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捷徑二

用簡寫本代替全本

很多經典讀物內容量大,章節眾多,語言深奧。尤其是國學精粹,還是文言文,讀起來更需動腦費心。

為了方便孩子們入門,各種簡寫本、縮略本、注音本、註解本、少兒本、改寫本應運而生。孩子們讀了這些簡寫版本,可以瞭解故事梗概、思想大意及作品特點。

簡寫本閱讀一般發生在小學中低年級。但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以後,孩子會主動閱讀全本嗎?這要取決於自身的興趣和求知慾。有的孩子放棄了,轉向別的讀物;有的孩子為了追求原汁原味的閱讀感覺,重新從全本開始深讀經典。但這部分孩子並不多。

外語讀物領域更是簡寫本的盛行之地。簡寫本的用詞更貼近於兒童青少年的理解力和認知水平,淺顯易懂。很多外語名著詞彙量大,句式冗長,動輒6、7百頁一本書,如果孩子外語水平不夠紮實,有畏懼心理,更難以堅持下來。

如果把知識比作精神食糧,簡寫本猶如快餐,能填飽肚子,但缺乏真正的營養。要想進步更快,還需要正餐。人們需要在餐桌前坐下來,細細品嚐美味佳餚。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捷徑三

用聽書代替讀書

根據第十七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聽書已經形成一種潮流,在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群中,約有1/3強擁有聽書習慣。

與閱讀紙質書或電子書相比,聽書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方便、靈活、省力。只要有手機、耳機或音頻播放器,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知識,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在聽書類節目或頻道中,廣受歡迎的是乾貨類拆書內容。有來自業界的頭部人士為自己剖析、講解一本書的精華所在,何樂不為?無需自己費勁心機去攻讀,即能取得真經,這種短平快的方式讓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然而,聽書的副作用也很突出:學得快,忘得快。究其原因,這種純粹的聽,如果不配合其他信息源的輸入,也沒有相應的輸出應用,如同漏網過篩一樣,難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收效甚微。

古語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思維方式、出發點不同,同樣一本書,每個人拆析的觀點或結果也有所差異。所以,人們聽到的權威推薦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並不能代表這本書的全部價值;人們可以借鑑,得到啟迪,但那並不是自己的思考成果,一定要自己讀一遍,才有真正的感悟。

所以,聽書可以作為閱讀的補充,但並不能取代傳統的閱讀。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捷徑四

用譯本代替原版

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在小學及中學階段,學習第二外語、第三外語的也不在少數。但與學語言的報班積極性相比,很多孩子的外語閱讀量顯然是不夠的。社會上還屢屢有“英語無用論”的觀點出現,擾動學習者的心態。

有些上初中的孩子,英語閱讀還停留在兒童故事、簡單科普方面,對非虛構類讀物涉足甚少,更談不上那些文學名著、經典作品或熱點榜單的原版閱讀。因為讀譯本畢竟更省時省心。

但如果想讓外語能力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就必須擺脫母語依賴,在地道的語言薰陶中養成語感,深化理解,積累感悟。

比如孩子們都很喜歡的《哈利波特》,如果把全套英文原版讀下來,詞彙量可達8000以上,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

在可行的情況下,孩子儘量閱讀原版讀物,在享受故事的過程中提升語言,一舉兩得。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真正的閱讀要親力親為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我們不能指望別人代替自己去做。無論是知識點清單、簡寫本,還是聽書、讀譯本,它們都可以作為學習任務的一個部分。但真正的閱讀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而是要靠自己親身體驗,積累獨家經驗。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

可以瞭解自己的真實水平。一本書究竟能在多長時間內讀完,自己能收穫什麼樣的思想觀點,只有在實際閱讀完成之後才能知道;


可以鍛鍊自己的專注度與行動力。面對幾十萬字的一本書,有些人的做法是虎頭蛇尾。潛心於閱讀之中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不拖沓、不分心、不敷衍。閱讀是培養自律習慣的有效途徑之一;


可以帶來切實的收穫。很多“過目就忘”的情況並非出於大腦記憶的鈍化,而是我們付出的努力不夠,沒把書吃透、理解到位。如果拋開走捷徑、抄小道的做法,踏踏實實迴歸初心,反而更有成就感;

乾貨在流行,閱讀有捷徑,孩子要慎用!

要想擺脫淺閱讀、快餐閱讀、拿來主義的閱讀,以下的幾個小要點需要留意:

  • 在正式閱讀之前要概覽全書,形成整體印象,並根據目錄做出初級版的思維導圖,幫助自己理清脈絡和主要觀點。
  • 在細讀過程中沒有必要逐行逐頁、一字不落地讀完,要善於抓取關鍵詞和知識要點,並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完善到思維導圖中。掃讀法或者視讀法對於提高閱讀速度很有幫助,千萬不要養成默讀的習慣。
  • 精讀的深化在於關聯。在閱讀作品時,可以把同一主題、同一閱讀意圖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比如,把《哈利波特》與中國的玄幻小說放在一起分析;把歌德與席勒的作品進行對照;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與福爾摩斯探案集相比較。
  • 向高人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侷限和思考邊界,所以學習別人的閱讀方法和分析問題的視角,借鑑別人的閱讀書單,也是很有必要的。
  • 學會輸出。閱讀之後要形成自己的思考成果,並表達出來。無論是常規的讀書筆記、書評,還是創作《哈利波特》的同人文、仿照《呼嘯山莊》描寫人物的心理;或者利用費曼學習法,把這本書的內容講授給別人;或者開展一個讀書討論會,和朋友們分享心得……輸出的方式不一而足,關鍵在於行動,在於堅持。

--END--

本文數據來源:第十七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