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2019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比2018年的8.91本增加了1.45本。

平均一年10本书的阅读量对于孩子们来说的确不算多。按每本书30万字计算,一年总阅读量在300万字左右。这还是一种比较乐观的估计,实际上孩子们看的书未必都是大厚本,还有很多时候未必能把整本书消化完整。

当然,有很多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量大大超出调查所示的平均数字。有的阅读狂魔可能一天就能读5本。但更多的孩子阅读积累是不足的。

没有时间阅读、功课太忙、阅读没有动力、内容无聊……这些都是常见的原因或借口。但理性一直在提醒人们,舆论也一直在督促大家:知识是阶梯,阅读很重要。

怎么办?

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很多人发现了阅读的“捷径”,用起来的感觉非常“爽”!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阅读的另类“捷径”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工细化。过去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放在今天,这个“行当”的数目要扩大十数倍以上。

你很忙,你很累,你又想阅读学习,想知识渊博,那没关系,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整理,替你思考,这就是新兴的知识生产行业。

你只需要接受这些干货、精华、思维成果就可以了。这种“拿来主义”所费低廉,有时候甚至不用花钱。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即便加入某些读书会,可能每天只需一元钱。一元现在能干什么?可能连坐公交车都不够。但你获得的知识是海量的。两相权衡,这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捷径一

用知识点清单代替原著

中小学生的新课标阅读计划中把很多中外名著纳入考试范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

比如,初一年级要求的必读书目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选集》、《童年》、《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等。

这么多内容,小孩们课余读得完吗?能深入理解吗?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整理好的现成知识点清单来啦!现在的书商都很贴心,有的随书附赠备考小册子,名著里涉及到什么样的文学常识、人物形象、作品鉴赏,有哪些经典片段或思想升华,之前考过什么真题,清单里一目了然。只要会背会记,考试绝对不用发愁。

有了这些知识要点,孩子们还会静下心来,花费时间沉醉阅读吗?可能性比较小。因为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成绩比什么都重要。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捷径二

用简写本代替全本

很多经典读物内容量大,章节众多,语言深奥。尤其是国学精粹,还是文言文,读起来更需动脑费心。

为了方便孩子们入门,各种简写本、缩略本、注音本、注解本、少儿本、改写本应运而生。孩子们读了这些简写版本,可以了解故事梗概、思想大意及作品特点。

简写本阅读一般发生在小学中低年级。但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以后,孩子会主动阅读全本吗?这要取决于自身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孩子放弃了,转向别的读物;有的孩子为了追求原汁原味的阅读感觉,重新从全本开始深读经典。但这部分孩子并不多。

外语读物领域更是简写本的盛行之地。简写本的用词更贴近于儿童青少年的理解力和认知水平,浅显易懂。很多外语名著词汇量大,句式冗长,动辄6、7百页一本书,如果孩子外语水平不够扎实,有畏惧心理,更难以坚持下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简写本犹如快餐,能填饱肚子,但缺乏真正的营养。要想进步更快,还需要正餐。人们需要在餐桌前坐下来,细细品尝美味佳肴。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捷径三

用听书代替读书

根据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听书已经形成一种潮流,在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群中,约有1/3强拥有听书习惯。

与阅读纸质书或电子书相比,听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方便、灵活、省力。只要有手机、耳机或音频播放器,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知识,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在听书类节目或频道中,广受欢迎的是干货类拆书内容。有来自业界的头部人士为自己剖析、讲解一本书的精华所在,何乐不为?无需自己费劲心机去攻读,即能取得真经,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让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然而,听书的副作用也很突出:学得快,忘得快。究其原因,这种纯粹的听,如果不配合其他信息源的输入,也没有相应的输出应用,如同漏网过筛一样,难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收效甚微。

古语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思维方式、出发点不同,同样一本书,每个人拆析的观点或结果也有所差异。所以,人们听到的权威推荐可能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代表这本书的全部价值;人们可以借鉴,得到启迪,但那并不是自己的思考成果,一定要自己读一遍,才有真正的感悟。

所以,听书可以作为阅读的补充,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阅读。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捷径四

用译本代替原版

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在小学及中学阶段,学习第二外语、第三外语的也不在少数。但与学语言的报班积极性相比,很多孩子的外语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社会上还屡屡有“英语无用论”的观点出现,扰动学习者的心态。

有些上初中的孩子,英语阅读还停留在儿童故事、简单科普方面,对非虚构类读物涉足甚少,更谈不上那些文学名著、经典作品或热点榜单的原版阅读。因为读译本毕竟更省时省心。

但如果想让外语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就必须摆脱母语依赖,在地道的语言熏陶中养成语感,深化理解,积累感悟。

比如孩子们都很喜欢的《哈利波特》,如果把全套英文原版读下来,词汇量可达8000以上,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在可行的情况下,孩子尽量阅读原版读物,在享受故事的过程中提升语言,一举两得。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真正的阅读要亲力亲为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代替自己去做。无论是知识点清单、简写本,还是听书、读译本,它们都可以作为学习任务的一个部分。但真正的阅读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要靠自己亲身体验,积累独家经验。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可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一本书究竟能在多长时间内读完,自己能收获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只有在实际阅读完成之后才能知道;


可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度与行动力。面对几十万字的一本书,有些人的做法是虎头蛇尾。潜心于阅读之中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不拖沓、不分心、不敷衍。阅读是培养自律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带来切实的收获。很多“过目就忘”的情况并非出于大脑记忆的钝化,而是我们付出的努力不够,没把书吃透、理解到位。如果抛开走捷径、抄小道的做法,踏踏实实回归初心,反而更有成就感;

干货在流行,阅读有捷径,孩子要慎用!

要想摆脱浅阅读、快餐阅读、拿来主义的阅读,以下的几个小要点需要留意:

  • 在正式阅读之前要概览全书,形成整体印象,并根据目录做出初级版的思维导图,帮助自己理清脉络和主要观点。
  • 在细读过程中没有必要逐行逐页、一字不落地读完,要善于抓取关键词和知识要点,并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完善到思维导图中。扫读法或者视读法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很有帮助,千万不要养成默读的习惯。
  • 精读的深化在于关联。在阅读作品时,可以把同一主题、同一阅读意图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比如,把《哈利波特》与中国的玄幻小说放在一起分析;把歌德与席勒的作品进行对照;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相比较。
  • 向高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局限和思考边界,所以学习别人的阅读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借鉴别人的阅读书单,也是很有必要的。
  • 学会输出。阅读之后要形成自己的思考成果,并表达出来。无论是常规的读书笔记、书评,还是创作《哈利波特》的同人文、仿照《呼啸山庄》描写人物的心理;或者利用费曼学习法,把这本书的内容讲授给别人;或者开展一个读书讨论会,和朋友们分享心得……输出的方式不一而足,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坚持。

--END--

本文数据来源: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