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哭不能软弱。”

不管是我们小时候,还是现在,我们都经常听到这句话。

每一个男孩从小就被要求要像个男子汉大丈夫,不怕苦不怕累,更不能诉苦。

可是,世上的孩子千千万万,仅仅就以男孩女孩来划分,难免有点草率。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以一种固定思维对待他们,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以大众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将孩子按照我们的设定成长,这仅仅是成年人的偏见。

生活中有许多男孩养育误区,正在影响我们,影响孩子。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男孩要穷养?


前两天看到一个关于胡军的访谈,里面不但谈到了自己,还说到自己的育儿理念变化。

之前的胡军贯彻一个养育观点——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

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他对女儿有求必应,尽到了一个慈父应该做的所有努力。

对于儿子则选择放养,平常对儿子不苟言笑,更不要说问问他的需求,和他聊聊天,谈谈心之类的。

眼见着儿子虽然长成了自己心目中小男孩的模样,可父子间的相处总有一些尴尬,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点温度。

在《爸爸去哪儿》中,胡军问康康“想要爸爸做什么”时,一开始康康不愿意回答,后来在胡军的耐心等待下,康康才说了一句:“想要爸爸多陪陪我。”

我们看到镜头里,胡军红了眼眶,为这样的自己,也为这样的儿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需要陪伴。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方式。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胡军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学会放下自己的偏见和儿子好好相处。

而在这种充满沟通与爱的相处中,康康并没有变成一个娇气的孩子,反而不失独立与勇气,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和爸爸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一个人乘坐飞机去找爸爸,会折叠好自己的衣物,还会和爸爸一起出去玩......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现在的胡军觉得只要儿子是对人真诚,有担当的,那他就是值得别人尊重的男人。

其实不管穷养富养,都不如父母的爱养。

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不应该拘泥于性别,拘泥于形式。

而是应该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支持,让孩子内心安定,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力量和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喜好,不会影响男孩子的性格成长


我们一开始就设定了男孩子应有的模样,他的喜好。

想象每个男孩子都喜欢车等充满力量和阳刚之气的玩具,喜欢冒险的活动;

至于洋娃娃过家家,这些则是女孩子的专属。

如果家长发现男孩子也喜欢这些东西,心里就会抱着几分担忧,琢磨着该如何帮孩子改变这个想法。

有一次,我买了同样的礼物给侄子侄女,唯一的区别是我给侄女买了粉色的,给侄子买了蓝色的。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可是,当我将礼物给他们的时候,侄子却想要粉色的,不管家人如何劝说,都坚持己见。

不但如此,我发现侄子不仅喜欢粉色红色,颜色比较鲜艳的东西他都会喜欢。

看到侄子的表现,家里人不太能理解,问侄子:“为什么喜欢这些女孩子喜欢的东西。”

对此侄子回答不出来。

其实,粉色仅仅是一种颜色,蓝色也仅仅是一种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没有性别专属。

《2.5-4岁幼儿颜色偏好实验研究》中表明:

幼儿喜欢的颜色主要是鲜艳的红、橙、黄暖色调和明度大的颜色;男生和女生对颜色的偏好没有明显的差异。


喜好并不能说明孩子性格导向,这些只是我们大人的一种思维固化。

那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接受了这些文化设定,给这些东西加上了性别色彩。

在BBC一个名叫《性别差异: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的小短片中,提出了问题:

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从小对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

片中做了一个实验,让几个男婴女婴互换衣服和名字,并在他们前面摆上各种类别的玩具,让志愿者替婴儿们挑选玩具。

第一名志愿者给了“Sophie”(实际上是男娃Edward)娃娃,后面又陆续拿给“她”毛绒摇铃、河马和小猫。

当“Sophie”自己拿起机器人玩具时,志愿者开始选择用猫毛绒摇铃吸引“她”的注意,并换走了小机器人。

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对此志愿者表示:

“我觉得她特别喜欢那个粉色娃娃呢!”

我们下意识地在以“TA应该喜欢”来替孩子选择,然后冠以这是因为他们的性别差异的名义。

其实喜好只是孩子的一种乐趣,它仅仅只是一个中性词,对此,家长不需要有太大的反应。

一味的阻扰只会让孩子的内心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反而造成孩子另外一种执念,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妨支持孩子的喜好,增加他的童年乐趣。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勇敢,不是男孩子的代名词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一些”、“男孩子要坚强点”。

因为长大后的男孩子比女孩子来的更加有力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将勇气给了男孩,将柔软给了女孩子,并以此标准来要求孩子。

可是,男孩子就是天生比女孩子坚强吗?

吴青峰小时候因为长得比较瘦弱,而且自带一种细腻的音色,在各种方面都不符合我们对男生的定义。

加上父亲的原因,吴青峰从小就比较内向害羞,没有男孩子的调皮。

可是这些表现,却变成了他在学校被同学边缘的理由。

从小到大,吴青峰遭受多少次欺凌,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让他曾一度感到抑郁。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幸亏这个时候,吴妈妈给了他许多支持,她没有像外人一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变得男子汉,反而只是以一种平常心对待。

正是妈妈的这种态度,让吴青峰的生活里多了一些阳光,让他学会乐观,最后变成一个虽然柔软但却内心有力量的人。

孩子本没有这种是非观念,只是因为看到家长的差异对待,形成了他们错误的价值观。

许多人在年少期曾受到许多语言伤害,比如“娘娘腔”、“男人婆”、“假小子”。

在孩子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前,这些排挤会阻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或许,一开始我们不能改变别人的眼光,我们能做的,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的软弱,尊重孩子的特色,对于这些先天不可抗因素的条件,我们要给予包容。

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男孩女孩,都有各自的精彩。

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改变,你会收获一个更好的孩子。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男孩子也有一颗脆弱的心

我们总会觉得男孩子大大咧咧的,没有烦心事。

对于男孩子的心情,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忽略,觉得许多事情男孩子自己可以消化,不需要有过多的情绪表达。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会和女儿谈心聊天,帮她们解决烦恼,可是对儿子,则是要求他们学会独立承担。

因为男孩子的情绪一直没有得到发泄,男孩子往往都会比女孩子还来得消极。

儿童心理学家说:“在孩提时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郁。”

在幼儿时期,男孩子与父母有着亲密的肢体接触,这时候的他们十分依赖父母,往往也有更多的情绪变化。

可是,随着他们的长大,父母下意识地与他们开始分离。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孩子情绪低落,更严重的还会伤害自己。


打破育儿误区,养出贴心的儿子


一位研究儿童行为学的专家表示:

如果一个5岁的男孩感到心情抑郁,他会显出懒散嗜睡的症状。

他可能会在早晨不想起床,他可能在屋里闷闷不乐地走来走去,他可能会对原先使他兴奋的东西不感兴趣。

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症状就是,他会公开表示出愤怒、敌意,他可能会突然对周围的人和东西痛斥、猛击。

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父母不要当作只是男孩子的调皮,更不要问责他们的这种行为。

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更多是你的支持与关心。

每一个男孩子大大咧咧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

当那个小男子汉哭泣的时候,更是需要家长的时候。

不要因为我们的养育误区,将那个需要成长的男孩子拒之门外。

父母与男孩之间的感情是在生活的小事中一点点加深的,只有父母用心去引导、去培养,男孩子才会变成一个贴心的暖宝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