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抗疫必勝:蘊藏在中國人心靈深處的精神密碼

新冠疫情席捲全世界,對世界各國的家底和實力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驗,最先打響阻擊戰的中國,即使不是做得最好,也一定是付出最多、承擔最多的國家。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中國對自己人民的負責和對世界各國的善意不僅沒有普遍得到西方主要國家的認可,反而還招致了眾多的質疑、指責甚至造謠和詆譭。一些誇張、荒唐的謬論,居然能夠登上報紙、網站的頭條,居然能夠成為所謂的西方政治精英的重要議題,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反觀中國,最早爆發戰爭,也是最快控制戰爭,一邊繼續嚴控疫情,一邊謹慎復工復產,一邊積極援助世界,一邊迎接防備各種明槍暗箭,與西方主要國家抗疫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就是:中國智慧!

一、實事求是,審時度勢

不具體解釋實事求是的概念了,中國人自己都明白。這是近代中國走出百年貧病交加、落後捱打局面,走向獨立、富強的密碼,是中國人民在“血與火”中傳承、發揚和凝練出來的真理。無論是對全新病毒的認識,還是抗擊疫情的全過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形勢作出判斷和決策,進行動員和組織,對發現的短板、失誤和錯誤及時糾正調整,所以才能迅速有效控制疫情擴散蔓延,確定決定性勝利。

二、和合融通,眾志成城

中華文化有鮮明的“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合基因,同時也有漫長的數千年分合交替的歷史,二者最終被溶於一系列新的實踐。對外體現在“和平共處”、“求同存異”、“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等外交原則和外交實踐上,對內則體現在“和衷共濟”、“榮辱與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共同價值觀和命運共同體方面。因此無論是洪水、地震還是重大疫情,中國這種攜手同心、協同作戰模式,完全可以做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並且是可以做到根據實際需要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三、與人為善,反求諸己

中國對善的理解,不僅是出於本能的純粹概念,更是經驗之花和實踐之果。中國講究“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所以相信“好人有好報”,相信“吃虧是福”,相信“福禍相依”,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堅持“與朋友交以信”,與人交往往往先替對方考慮,因而中華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向來秉持“有話好好說”和“凡事好商量”,有“化干戈為玉帛”美好願望。同時,遇有矛盾糾紛或是過錯,往往反求諸己,有錯就改,這一點無論在中國歷史文化傳統還是現實生活經驗中都被證明是人與人之間乃至國與國之間交流交往的真諦。

四、勇於鬥爭,實力後盾

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點並不是始於孔孟老莊,更不是“水滸三國紅樓夢”,而是源自像“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史前系列神話傳說,戰天鬥地的鬥爭精神基因從一開始就溶於中華民族血脈中的。事實上,確實也沒有停止戰鬥,從沒有真正屈服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歷史上創造過耀眼奪目的燦爛與輝煌,也遭受過漫長深刻的苦難與傷痛。在生產力落後的數千年裡,貧病交加、窮困潦倒與統治者敲骨吸髓般的盤剝壓榨同是人民生存面臨最嚴重的威脅,而近代以來又多遭受外國列強堅船利炮的兇殘屠戮和資本主義瘋狂劫掠,以致瀕於“亡國滅種”之境地。中國遭受苦難之深重,沒有人會比中國人自己刻骨銘心。

今天,當我們再次面臨危機和挑戰的時候,我們做到了從容應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這是中國智慧在新時代中國激活的洪荒之力,這種智慧和力量可以被質疑甚至被詆譭,但決不可以被無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