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前段時間,董卿又一次上了熱搜。

在最近大火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大賽》裡,董卿作為央視的老牌主持人,擔任了節目的點評嘉賓。

而董卿對選手表現的點評中所透露出的強大知識儲備,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董卿的閱讀量有多廣泛呢?

點評選手孫鵬飛時,談及主持的立意,董卿引用《文心雕龍》:“其實主持人在說這個主持稿的時候,就是一篇小文章,那寫文章什麼是最重要的?立意啊。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之前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董卿鼓勵五年級的小選手時,她引用了《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在《故事裡的中國》裡,董卿跟先烈後輩聊記憶,跟文學名士聊文化,跟導演演員聊演繹,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職業,她總能跟人聊的火熱,句句切中對方舒服的領域。

還有一次在“歡樂中國行”元旦特別節目裡,鬧了一個烏龍,現場突然多出兩分半鐘的空檔,這考驗主持人功力的時候到了。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董卿馬上緊急救場,她落落大方走到舞臺前,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這樣的排比句式,即興創造優美句子和觀眾互動,剛好填補了空擋。

在場的人無一不為之鼓掌。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是這樣的董卿。

若不是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功底,董卿就不可能在這樣莊重的舞臺上,書寫自己的傳奇。

如此龐大的閱讀量與詞彙量,再加上溫柔犀利卻又字字珠璣的談吐,絕非一朝一夕能夠練成,董卿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前幾天,我在一段對董卿的採訪把這個謎底揭開了。

在視頻中,董卿說,自己每天在睡覺之前就會看一個小時的書,這是雷打不動的。

採訪她的記者感到很詫異:你每天那麼忙,活動那麼多,又要出差,又要安排第二天的事情,這樣的閱讀習慣怎麼能堅持下來的呢?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董卿的回答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不需要堅持的,它會變成你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

她說:“我這個好像無所謂堅持不堅持,就是你習慣了。我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任何電子產品,這是我的一個習慣,就自然而然地、安安靜靜地看書,然後接著就可以睡覺了。”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這個習慣,她一直保持了幾十年,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知識積累。

忽然想起一句話,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它會穿過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氣質,改變你的容顏,浸染你的品質。

所以很多人說董卿的氣質很好,殊不知這是她長年累月的累積、讓讀書變成習慣的結果。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看到“堅持”、“毅力”、“恆心”這些詞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習慣性感受到一種勤奮的力量,彷彿這些詞就帶著一股“頭懸樑、錐刺股”的架勢,是在與自己內心裡的惰性對抗。

但詞典醬很贊同董卿的觀點,真正的努力是不需要堅持的。

當你真正喜歡一個東西,真正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忘了你這是在堅持,因為它會變成已經融於血肉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

你想想,我們有誰會說自己每天堅持打遊戲,每天堅持刷搞笑的段子?

不會的,因為那是人性的真正喜歡。

而對於真正喜歡讀書、健身、跑步、游泳的人來說,是同樣的道理,當他們長年累月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變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所以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堅持。

日本作家古川曾說過,當堅持成為一種習慣,被自己的身體接受之後,堅持就會很輕鬆了。

看了董卿的採訪才明白,我們對努力的誤解太深!

一個人之所以能在一個領域當中做到優秀,是因為他早已把努力提升自己當成了一種習慣,變成了一種持續性的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