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頭環監控走神似“緊箍咒”,智慧產品進校園,對還是不對?

戴頭環監控走神似“緊箍咒”,智慧產品進校園,對還是不對?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中心小學給學生佩戴一種名為賦思頭環的產品,該產品號稱可檢測學生上課和寫作業時的注意力,並將注意力集中情況實時傳輸給老師和家長,引發網友熱議。

·“監測頭環”引爭議 教育部門緊急叫停

據媒體報道,賦思頭環通過傳感器上的三個電極,可檢測佩戴者的腦電波,從而評判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並進行打分——上課專注亮紅燈,上課走神亮藍燈,接觸不良或者沒聯網則亮白燈。

同時,相關報道稱“注意力分數”會像考試成績排名一樣,以每10分鐘一次的頻率發給老師和家長微信群裡,以供他們掌控孩子的上課狀態“好不好”。

戴頭環監控走神似“緊箍咒”,智慧產品進校園,對還是不對?

然而,此事卻在網上引發爭議。有網友表示,頭環就像是一個監測學生的“緊箍”,一旦戴上就會像念“緊箍咒”一樣束縛住學生的思考自由。

廣大網友質疑點主要有三:

一、課堂中使用相關產品的必要性,教育部門是否嚴格把關;

二、監測數據的公佈和走向,是否涉嫌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權;

三、質疑企業初衷和產品科學性,是否拿學生當試驗“小白鼠”。

面對質疑,10月31日,該設備技術提供方發佈聲明稱,“賦思頭環”其實是一款幫助學生提升專注力的訓練儀器,學生連續使用21天后能養成保持專注力的好習慣。“賦思頭環”開發方——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璧丞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頭環收集的數據不會外流,不會洩露孩子個人隱私。

同日,金華市金東區教育體育局對外表示已介入調查,並讓全區學校進行自查,為擱淺“質疑”,當地已決定臨時停用相關設備。

·頭環效果尚未顯現 產品准入流程存疑

針對頭環產生的爭議,記者趕赴金華、義烏等地進行追蹤。據金華市孝順鎮中心小學辦公室主任張悅介紹,這批頭環設備是在2018年9月初,由孝順中心小學校友、強腦科技投資人之一孔小仙出資購買,贈送給學校的,捐贈過程沒有附帶條件。

“設備去年12月底開始使用,其中6年級3班使用的時間最長,使用了十多次,大約一個月時間,其他年級學生也短暫地輪流試用過。”張悅說。

孝順鎮中心小學6年級3班的多位家長表示,校方並沒有將所謂的學生專注力“排名”情況發到家長群,對於學生是否通過使用頭環而達到提升專注力或明顯改善學習成績,目前還很難得出明顯結論。

同樣使用過頭環的還有義烏一所小學。其校長表示,頭環並不能精準判斷一個學生是否注意力集中,但是有利於教師根據班級平均專注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

張悅等人坦言,嘗試使用“賦思頭環”,主要是感覺有助於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學校在使用前也曾在網上查了公司的相關背景,但產品是否有輻射、對小孩是否有危害等,學校沒有能力進行質量評定。

對於這批稍顯“前衛”的科技產品的流入,金華市金東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施有根表示,這些設備進入校園時,學校沒有到教育體育局備案,教育部門事先並不知情,至於該設備入校時,是否獲得了大多數家長的同意,他們也不清楚。

戴頭環監控走神似“緊箍咒”,智慧產品進校園,對還是不對?

·智慧產品進校園尚無章可循 專家呼籲建立准入評估制度

記者調查發現,智能產品進校園並非首次飽受爭議。

2018年12月,貴州十多所中小學學生集體穿上“智能校服”,通過嵌入的智能芯片,學生的進出數據會自動發送到家長和老師的手機中。今年3月,廣東廣雅中學採購了3500個智能手環用於記錄學生行為健康數據。9月,上海閔行區薔薇小學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學生有無微笑、有無跟老師問好、有無主動撿垃圾、隊列是否整齊等細節都會被AI捕捉,均引發熱議。

專家認為,上述事件及“浙江小學生戴頭環監控走神”一事,皆暴露了智能產品進校園過程中面臨的倫理道德困境和監管評估不足。

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表示,學校不能成為科技產品的試驗田,任何科技產品進入校園之前,都應有教育主管部門評估和認定,同時,這些科技產品也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成長規律。

那麼,誰推薦的,誰允許的,又是誰批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