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後遺症治驗述評(臨沂戴美友專訪-醫案)

腦震盪為西醫病名,指頭部受撞擊、暴力或跌倒觸地後突然昏僕,少則數秒,多則數小時方能清醒,清醒後多忘記發生過程。其主要診斷依據:一是有頭部外傷史,二是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和近事遺忘,三是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輕者頭暈乏力,重者頭痛惡心、嘔吐,記憶力減退,小便失禁等。若其症狀經常發作,則為腦震盪後遺症。常表現為頭痛、疲乏、失眠、多夢、精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其頭痛多不固定,性質為重壓感、搏動感、緊皺感等。輕微腦震盪一般休息 2 周左右症狀可消失,但部分患者症狀持續 3~6 個月或更長時間。

中醫把顱腦損傷歸屬於頭部內傷範疇。頭部內涵腦髓,為精氣神明所在。突受暴力則氣閉壅塞、九竅不通、神明失司,血隨氣行,氣閉則血凝為瘀。瘀阻於上,則清氣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升降失司,神明被擾,神志不清。由於失治誤治或治而未徹底,瘀血祛而未盡,竅隧通而未暢,致傷後出現頭痛、眩暈、失眠、多夢、耳鳴、盜汗、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晚期因病久,或調攝不當,或素體虛弱可致血虛,引起頭暈、視物模糊、神疲、消瘦、噁心、嘔吐、唇甲蒼白、舌淡、脈沉細等。中醫在治療本病中優勢明顯,舉例示之。

【病案】:李某某,男,18歲。費縣。1月18日 初診:2年前頭部受外傷(與人打架頭部受傷),現頭痛頭暈,尿頻日數十次,無尿急尿痛尿熱,全身乏力。食慾可,睡眠可,大便稀日2次左右,腹痛欲瀉。自述左側頭部受傷,現左眼昏花,舌暗紅苔白,肪弦細澀。多方治療不效,故求中醫診治。

處方:桃仁15克 紅花12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5克石菖蒲30克 黃芪45克 雞血藤30克 丹參15克 黨參20克附子12克 肉桂15克 山萸肉20克 丹皮15克 澤瀉15克茯苓20克 牛膝15克 苡仁30克車前子20克 鹿角膠8克 5付水煎服。

1月23日 二診:諸症大減,頭痛頭暈減輕,小便減少,睡眠改善,身體感覺有力,大便日一次,左眼花減輕,舌暗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澀。隨後用上方加減治療1月餘收功。

【體會】:祖國醫學把本病列入頭痛、頭暈、失眠範疇。本病雖以頭痛為主,但不能與常見頭痛相提並論。普通頭痛多以風、寒、痰、虛為病因,多與內臟有關。而腦震盪則以外傷為因,其部位直接與腦、髓相關。病機以氣血不行,髓海不安、經絡不暢為主。治療上前者重點在於臟腑辨證,氣血辨證以認清寒熱虛實。而腦震盪則強調氣血瘀滯,髓海失養,經絡不通為主要病機。治療上強調以“通”為順,兼顧陽氣。

本例患者頭暈目眩,尿頻、腹瀉等症狀明顯,雖經多方治療,但都是以對症治療為主。仔細詢問才知,患者2年前曾在濟南蘭祥技校上學,與同學進行打架頭部受傷,因受驚嚇和頭部受傷,自此便經常出現頭痛頭暈,尿頻腹瀉。通過審證求因,認為是腦震盪引起,中醫認為是氣滯血瘀,腎虛不固導致一系列症狀。故以桃紅四物湯活血補血,疏通經絡;以濟生腎氣丸補腎納氣,更加石菖蒲、鹿角膠等開竅醒神,溫陽化氣,重用黃芪補氣行血,以推動血液運行。諸藥合用,相得益彰,故取效迅捷。

本患者家屬也稱在一些醫院診治中,多數大夫問診不細,家長也沒告訴孩子頭部受過外傷,所以都是以對症治療為主,效果不好。誠然,如果不仔細詢問,其頭部外傷史很容易被忽視,治療勢必失之偏頗,前醫用藥不少,未起寸效,主要還是沒有深入瞭解病情,只一味對症治療,用一般治療頭痛頭暈、補腎縮便藥物,沒能抓住氣虛血瘀、腎陽虛衰的本質,所以效果不顯。由此可知,全面診察,仔細詢問病因,四診合參,周密考慮,找出發病主要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取得良效,為醫者不可不慎。

總之,腦震盪後遺症形成後應積極治療,切忌草率從事,更不可用輕蔑、嘲諷的態度對待病人,應解除病人的疑慮,多給予體貼和鼓勵,以增強病人治癒的信心。有證據表明,心理因素可成為腦震盪患者病情遷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腦震盪恢復期,除積極辨證用藥外,應讓患者適當參加各種活動或體力鍛鍊,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分散注意力,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戴美友介紹:

中醫專家,主任醫師。1988年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善治胃腸疾病、肝膽疾病、心腦血管病、咳喘病、婦科病、皮膚病、不孕不育、腎虛症、情志病、頸肩腰腿痛、月經失調、靜脈曲張、皮炎痤瘡等,對許多疑難雜症有獨特治療效果。

文中所出醫方僅可參考,不可未經醫師診斷,擅自使用;投稿或者專欄合作請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